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海右书院 >  新闻动态 >  信息正文

【海右故事汇】大汶口的镇馆之宝在泰科海右书院展览

时间:2025-05-15 20:10:55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5月15日,大汶口遗址博物馆的16件珍贵文物跨越六千年时光,在泰山科技学院海右书院野辙文创店隆重展出。其中,镇馆之宝红陶兽型壶、八角星纹彩陶豆、涡纹彩陶壶、红陶鬶首次集体亮相高校,60名全生异科师生作为首批观众,在故事推介官郑万荣(汶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的带领下,沉浸式触摸大汶口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灵动脉络,让古老文明在现代校园中焕发新生机。

陶韵千年,历史溯源

展览现场,四件“镇馆之宝”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工艺特征引人注目:作为新石器时代典型酒器的红陶兽型壶,这只“小猪”作为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型,不仅仅是一件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一件艺术品。它充满了创造性的灵感,表明大汶口文化的先民们陶器制作水平进入到可以突破写实,进行自由创作发挥的阶段;八角星纹彩陶豆上精确对称的几何图案,取天圆地方之意,表现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天地自然的敬仰;涡纹彩陶壶的出现,反映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命的理解,还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不息;而造型独特的红陶鬶,其鸟喙状的流口与三足设计,不仅具有实用炊煮功能,更体现了大汶口文化中鸟图腾崇拜的信仰特征。这些文物以实物形态,生动再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的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

“这些文物不仅是大汶口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更是先民智慧的‘故事语言’。”讲解员郑万荣(汶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指着红陶鬶的三足造型解释道,“它的设计兼具实用功能与信仰崇拜,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师生们凝神聆听,时而俯身观察文物细节,时而拍照记录,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学生苏鹏慧感慨道:“古人创造的每一件器物都是文化的密码本,每一道陶器上的纹饰都不是随意为之——螺旋纹记录着先民对河流漩涡的观察,兽形器皿承载着图腾信仰。这些图案恰似一部无字的史书,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文明的起源。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创设计不应停留在图案的简单复制,而要像古人那样,让每个符号都成为文化的容器。当我们设计文创产品时,要读懂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古老的智慧通过现代设计获得新生,这才是对文明最好的传承。”

文创解码,智慧传承

为让文物故事更贴近青年视角,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与海右书院联合成立了“师生讲解团”。博物馆研究员荣敏、李培国等对首批5名学生讲解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培训,从文物断代,纹样解读到互动话术,逐一打磨。经过博物馆专家前期培训,学生们已能独立完成文物历史、工艺及文化内涵的讲解。“从背诵讲解词到理解文物内涵,这个过程让我真正触摸到了文明的温度。”讲解团成员王慧琳(海右书院/远景学院)感慨道。博物馆研究员荣敏表示:“让年轻人成为文明的‘翻译官’,是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的关键。”

野辙文创店的新空间也被赋予更多使命——泰科与大汶口联名文创区、“印象·泰山”系列展示区、“泰”萌了系列展示区与文物展陈相映成趣。一件件文创产品与古老文物并列,形成“传统与现代”的互文——印有八角星纹的“时空密钥”钥匙扣、融合陶器纹样与学校建筑群的“汶韵樱梦,海右织锦”丝巾等,用现代设计延续古老文明的生命力。

创意转化,活力新生

海右书院/淬炼商学院谢小语同学分享道:“当我站在文物展柜前,第一次见到大汶口文化的红陶兽型壶时,瞬间被它可爱的猪形模样吸引住了。很难想象,这件憨态可掬的陶器竟然是六千年前的酒壶!这一刻,历史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实物——原来先民们不仅智慧超群,还如此富有生活情趣。这件文物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厚重,也让我对古人平凡而温暖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敬意。”

冲突营销学院张凡老师分享道:“学生们围绕大汶口的文物展开的文创设计充满巧思——从Q版书签到丝巾配饰,古老文物正以崭新形式焕发生机。这次文博IP进校园活动,不仅让大汶口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生根发芽,更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为教师,我欣喜地见证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完美融合,这必将为泰安文旅产业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注入持久活力。”

通识教学部冯梦龙老师分享道:“今天的展览让我深刻感受到大汶口文化的魅力——从六千年前的红陶几何纹样,到如今丝巾上的现代演绎,古今文明在方寸间对话。这种对几何美学的追求,正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缩影。泰山科技学院的教育理念与之呼应: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触摸历史,在文创设计中理解文化传承的真谛。当八角星纹跨越时空闪耀在当代作品上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教育与文明生生不息的共鸣。”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赵国靖老师分享道:“今日清晨,当我驻足于大汶口遗址博物馆的陶器陈列前,那些历经六千年岁月洗礼的器物,依然散发着令人敬畏的文明光辉。这些珍贵文物绝非简单的日用器具,而是先民精神世界的物化呈现。当这些承载着文明基因的文物走进校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器物本身的迁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让历史的厚度转化为思想的深度,使文明的碎片重组成完整的认知图景——这或许就是大汶口文物带给当代教育最深刻的启示。”

此次大汶口文物特展,将博物馆“镇馆之宝”引入书院日常空间,让文物从遥不可及的展柜走进师生生活圈,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活化理念。青年学子成为文化传承的故事推介官,实现了文物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的转变。

未来,海右书院将持续深化与大汶口遗址博物馆的合作,通过课程共建、数字转化等方式,让这批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珍贵文物在校园中持续焕发新生,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海右书院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