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海右书院 >  新闻动态 >  信息正文

【海右故事汇】“东岳行动家”地绘故事计划:历时三天,海底奇境绽放安澜庭院

时间:2025-05-21 19:45:06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5月21日下午,在海右书院安澜庭院,依托“深蓝有梦”海洋保护项目工坊,开展安澜庭院“地绘故事计划”。在海右书院陈治宇老师和艺术传媒学院亓迪老师的指导下,书院学子们手持画笔,将庭院地面化作流动的蓝色画布,让海豚的跃动、珊瑚的摇曳在方寸之间铺展成浩瀚海底世界。这场历时三天,融合劳动教育、生态保护与艺术创作的活动,让鲜活的海洋元素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海洋生态故事。  

潮声起笔:画笔里的灵感涟漪

5月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节点,也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宣传月。海右书院紧扣时代主题,创新性地将劳动实践与艺术表达结合,发起“地绘故事计划”。本次活动以海洋生物为灵感,选择象征智慧与友善的海豚作为核心意象,旨在通过集体创作传递“劳动创造美、艺术守护自然”的理念。  

在活动筹备阶段,师生们进行了精心的策划与准备。陈治宇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对安澜庭院的场地进行了细致的测量和规划,并从艺术专业角度出发,指导学生设计草图,反复调整海豚的形态和色彩搭配,力求在视觉上呈现海洋的灵动与活力。陈治宇老师强调,此次活动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次劳动实践,希望同学们在绘画过程中体会团队协作的快乐,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书院学子们跃跃欲试,期待为书院留下独特的艺术印记。  

浪花着色:掌心下的生命绽放

活动当天,师生们热情高涨,创作过程井然有序。大家分工协作,汶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庸嘉伟同学负责勾勒海豚的轮廓,汶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刘韦德同学调制颜料,汶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李勇同学填充色彩,每一步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与汗水。陈治宇老师现场示范地绘技巧,指导学生们如何在大面积画布上控制笔触,使线条流畅自然,“地绘不同于传统画布,它需要参与者蹲下、弯腰甚至匍匐,是体力与创意的双重劳动。每一笔颜料都凝结着对海洋的敬畏,也是对团队协作的考验” ;亓迪老师则从色彩搭配和整体构图入手,帮助同学们调整细节,让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随着时间推移,原本空白的地面逐渐被绚丽的蓝色填满,一只栩栩如生的海豚跃然“地”上,仿佛正从海洋中腾空而起,充满动感与生命力。师生们围在作品旁,欣赏着共同努力的成果,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蓝彩新章:庭院里的永恒回响

汶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王敏泽同学分享道:“在创作过程中,我主要负责海豚身体部分的色彩过渡,既要表现海水的流动感,又要突出海豚的肌肉线条。我们尝试了多种蓝色系的调配,最终找到了最富有海洋气息的色调组合。最让我难忘的是集体创作时的那种默契,每个人都在为同一个艺术目标而努力。当最后看到阳光照射下的作品时,我突然领悟到公共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将个人的艺术表达转化为集体的情感共鸣。这次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让我明白了团队协作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汶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王瑞同学分享道:“这次地绘创作让我对空间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传统画布上作画时,我们往往只考虑平面效果,而这次在庭院地面上创作,必须考虑行人视角、光线变化等立体因素。我负责海豚尾部的动态表现,为了展现海豚跃出水面的瞬间爆发力,我反复调整了三次线条走向。亓迪老师指导我们通过色块叠加来表现水花的透明质感。当最后完成时,从不同角度观看作品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实践让我明白,优秀的艺术创作不仅要考虑美学表达,更要思考作品与环境、观者的关系。”

汶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李卓然同学分享道:“这次地绘让我对‘艺术服务大众’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创作过程中,常有路过的同学驻足观看,甚至提出建议。我们根据大家的反馈,调整了海豚眼睛的反光效果,让表情更加生动。当看到完工后同学们争相与作品合影时,我感受到艺术真正的价值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快乐。”

随着“跃动海豚”的完成,安澜庭院成为海右书院新的文化地标,而学子们的创意与热情也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绽放。未来,海右书院将继续推出更多融合劳动、艺术与创新的活动,让劳动精神激励学子们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前行。这幅由师生共同创作的海洋地绘,不仅记录了这个充满意义的劳动时刻,更将成为书院中的动人故事。  

(海右书院 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