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海右书院 >  新闻动态 >  信息正文

【海右故事汇】书院里的追光者,让教育开出更美的花

时间:2025-05-07 15:22:03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5月7日下午15:00,海右书院于209故事博物馆举办“BOOK思议”大咖阅读第24期活动。20名书院学子通过深度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不仅系统把握了“新教育实验”的核心主张,更在思想碰撞中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念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书院学子在新时代教育变革浪潮中保持清醒认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未来教育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如果你是一位乡村教师,会如何践行新教育理念?”海右书院陈治宇老师以朱永新教授二十年教育探索为引,引导同学们思考教育者的责任担当。

同学们纷纷代入角色,畅谈自己的“教育理想”。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的刘育璇同学说道:“我会继承朱教授重视阅读推广的理念,同时结合乡村教育实际,比如带领学生收集民间故事、记录方言童谣,让阅读扎根乡土。”

五汶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苏鹏慧同学说道:“了解到晋中信息学院王艺枝学姐在谢依特小学的支教经历,我看到了作为教育者的担当。她不仅用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质量,更用爱心和坚持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轨迹。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我希望能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新媒体技术为乡村学校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将在书院活动中积累的项目策划经验用于组织乡村教育活动,用影像记录乡村教育故事以唤起更多社会关注。我相信,只要用心投入,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专业力量。”陈老师总结道:“真正的教育者,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一场关于教育未来的思想盛宴在春日里绽放。

教育是点燃,而非灌输

新言书院/艺术传媒学院 李晨曦:最打动我的不是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书中那些真实的改变。就像大一时的思政课作业,我们用短视频记录校园里的温暖故事。我拍下了食堂阿姨凌晨四点备餐的身影,这个偶然的发现让我开始主动观察生活。现在,我爱上了用视频记录普通人身上闪耀的善意。好的教育不是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唤醒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心灵。

个性化教育需要制度创新

东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 韩焱坤:新教育实验在推进过程中,善于突破体制束缚,创造教育可能。这让我联想到大学生跨专业发展的困境。当前教育评价体系单一,但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借鉴书中的“教育田野精神”,在完成主修课程之余,通过书院活动拓展其他领域能力。就像我虽然学法学,但通过参加书院的各种美育活动和手作工坊,培养了艺术鉴赏能力,这种跨界融合正是未来所需。

理想主义需要现实支点

敢当书院/通信工程学院 孙法鑫:书中描述的早期新教育实验,让我想起从前的高压教育。初中时每天写作业到深夜,周末还要上自习,这种应试模式与书中倡导的“幸福教育”形成鲜明对比。但朱永新教授用二十年时间逐步改变区域教育生态,这种“渐进式改革”启示我们:改变教育不能靠一时冲动,扎实的专业素养才能支撑教育理想。

以爱为根基,以尊重为桥梁

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 李静:理想的教育应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以爱为根基,以尊重为桥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包容的环境中自由成长。这让我想起高中时的英语老师。面对英语基础薄弱、羞于开口的我,她没有急于纠正语法错误,而是通过角色扮演、电影赏析等活动激发我的兴趣。在她创设的轻松课堂里,我逐渐克服恐惧,主动探索知识。这段经历印证了书中观点:理想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灌输,而是用智慧与耐心搭建探索世界的阶梯。

教育公平需要共同行动

敢当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郑海洋:朱永新教授推动教育公平的实践让我深受触动。这让我想起寒假参与教育扶贫调研的经历。西部山区学校硬件改善明显,但师资短缺问题依然突出。书中那些坚守乡村的教师志愿者,虽然力量微薄,但我相信点滴努力终将汇成改变。现在,我组织同学发起“云端伴读”计划,用线上方式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教育变革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这正是书中“行动就有收获”的真谛。

活动尾声,陈治宇老师寄语学子:“读教育家的理想,实为唤醒自己的教育情怀。”这场深度阅读,不仅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关于社会责任、人文关怀与生命成长的集体觉醒。未来,海右书院将继续为书院学子搭建思想碰撞与价值塑造的平台,助力每一位追梦人在教育的星空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海右书院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