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微缩,自然絮语
4月16日,异科导师郑刚携手四时花草屋工坊,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一场独具特色的微景观生态缸创意实践活动,地点设在海右书院107室,共邀请5名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主旨在于通过微缩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维护,能够直观展现生态平衡原理,引导学生探索微景观生态缸中蕴含的自然奥秘,了解植物、土壤、水分等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解开大自然的密码,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活动现场,各类材料琳琅满目。生态瓶晶莹透亮,小石子五彩斑斓,苔藓翠绿欲滴,多肉植物形态各异,小摆件小巧玲珑,它们共同构建起微景观的创意素材库。同学们满怀期待地围坐四周,对即将开启的创作之旅充满憧憬。
郑刚老师详细讲解后,同学们着手制作微景观生态缸。先精心挑选小石子,在微景观生态瓶底部铺出多样地貌。有的同学铺成缓坡,似宁静的水岸;有的堆成小山丘,营造起伏之感。随后,苔藓轻柔铺陈,如大地新绿初绽。多肉植物与花草巧妙搭配,高低错落,形成独特植物群落。更有同学添加迷你装饰,如小木屋、拱桥,让生态缸仿若童话中的自然角落,充满奇幻色彩。

制作生态缸微景观时,同学们同样创意无限。先将小石子置于瓶底,塑造出山谷、溪流等地形。苔藓与花草随后植入,经细致整理,呈现自然之态。每片叶、每朵花都在生态瓶中被放大,尽显微观世界的精致。瓶内轻喷水珠,阳光下晶莹闪烁,似自然露珠,为这小世界增添灵动生机。
活动中,同学们相互交流分享。擅长构思的同学畅谈设计思路,有植物养护经验的同学传授技巧。遇到装饰固定等难题,大家共同探讨尝试,直至攻克。这种协作互助氛围,增进了友谊与集体凝聚力,展现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活动尾声,一个个精美的微景观作品亮相。风格各异的它们,有的如静谧森林,有的像浪漫花园,还有的似神秘海底。这些作品是同学们创意与热爱的结晶,创意激发环节,有限空间材料内的无限创作,挖掘了同学们的创新潜力,培养了审美素养,为校园文化添上绚丽一笔。
创新互动,文化传承
2025年4月18日下午,由旅梦手韵馆工坊承办的"古国奇遇记:我的文明创意地图"第二课堂活动在海右书院209室精彩上演。这场持续两小时的文明探索之旅,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创新形式,带领三十余名学子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活动伊始,青铜器、金字塔等古文明元素装点的会场便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参与者通过抽取文明徽章完成组队,最终形成古埃及、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四大文明探秘小组。各组成员在角色扮演中开启探索之旅:考古学家考证三星堆青铜纹饰,建筑师复原帕特农神庙黄金比例,美食探员破译庞贝古城面包配方......多维度视角构建出立体的文明图景。

通识教学部指导教师李金铭介绍,活动特别设置"文明关键词头脑风暴"环节,引导学生在A1尺寸的海报上凝练文明精髓。古中国组以"礼乐青铜"为核心,串联起编钟乐律与饕餮纹样的美学密码;古罗马组聚焦"永恒之城",通过斗兽场拱券与引水渠展现工程智慧。这种可视化创作打破了书本知识的平面化局限。

成果展示环节创新采用"画廊漫游"形式,各组讲解员身着特色服饰进行导览。古希腊组的雅典学院沙盘、古埃及组的尼罗河航运路线图等作品,配合扫码获取的AR解说,让观摩者获得多感官体验。游客打卡系统更添趣味性,集齐四大文明印章的参与者可兑换"青铜书签""莎草纸明信片"等文创礼品。
活动现场还特设"时空对话墙",收集到237张便利贴感悟。"原来古罗马混凝土的耐久性对现代建材研发仍有启发","三星堆面具的几何造型居然暗合黄金分割"......这些即兴留言展现了同学们跨学科思维的迸发。在最后的阶段各个小组分别派出一位讲解员,指导老师以旅客的视角来参观各个小组的成果展示,通过获取小红花来为自己组员们,争取签到的机会。

据工坊统计,本次活动共产出4幅文明主题海报、43件手作模型。参与学生纷纷表示,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让晦涩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