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丝线缠绕千年匠心,一脉香料氤氲文化记忆。4月8日下午15:00,在海右书院209故事博物馆,依托旅梦手韵馆工坊,举办“海丝记忆里的缠花工艺”活动。从品香猜谜到丝竹悠扬,从指尖缠绕的丝线到新中式服装体验,书院学子们在缕缕幽香与缤纷丝线中,品读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故事,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之美。
丝竹悦耳,初逢雅集

活动伊始,书院门口飘来阵阵幽香。桌上陈列着各式香粉——沉静的檀香、清甜的桂花、馥郁的茉莉……同学们轻嗅辨香,充分调动嗅觉记忆。随着葫芦丝悠扬的乐声响起,敢当书院/远景学院的李佳音同学以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为活动拉开序幕。音符如清泉流淌,将书院学子带回千年前驼铃与海浪声交织的丝路驿站。
当纪录片《千丝万缕海上路》的片头音乐响起,时光倒流千年:从泉州港的万国商船,到波斯商人腰间的缠花饰品;从香料之路的贸易盛景,到闺阁女子以丝线寄托情思的雅趣。海右书院陈治宇老师进一步讲解:“缠花技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它用丝线缠绕铜丝,制成花鸟虫鱼,既是装饰,更是文化的载体。”新言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孔令焜同学感慨道:“原来缠花和香料一样,都是丝路上‘无声使者’。”
工器传艺・细语缠花

“铜丝为骨,丝线为肉。”指导老师李金铭一边演示,一边强调细节:“将丝线在掌心搓揉,让香料分子渗入纤维,古人称此为‘醒线',就像泡茶要先温杯。”

彩色丝线浸润特调檀香粉,铜丝缠绕间氤氲着淡雅香气。从辨识丝线捻度、铜丝定型技巧,到花瓣层叠的疏密哲学,学子们将铜丝在指尖弯折成弧,丝线以八字形往复缠绕,在底托上绘出立体画卷。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的陈思凡同学说道:“丝线比发丝还细,力道重了会勒断,轻了又缠不紧。”李老师轻托她的手腕,引着丝线在铜丝上缠绕出一道柔和的波浪纹:“缠花讲究七分巧劲三分韧。”她指尖轻抖,散乱的丝线在她的手中灵巧游走,编织出一片玲珑的花瓣,引得书院学子连连惊叹。

为激发创意,活动还设置了“竞艺”环节,空气里弥漫着紧张与期待。铜丝碰撞声、丝线摩擦声、剪刀轻叩声交织。东岳书院/大数据学院的叶滨闽同学屏息凝神,眼睛紧盯着手里正在缠绕的牡丹花:“图书馆前的牡丹开的正盛,我想用丝线复刻那份惊艳,但开始时拿捏不好力度,总遇到铜丝折断和丝线打结的情况。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当我的牡丹终于成型,虽然不及自然造物的灵动,却让春日的记忆有了触手可温的形状。”当最后一片花瓣缠就,十位“手速王者”惊喜解锁汉服体验特权。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的贾文欣同学鬓角别的花朵流苏跟着脚步摇晃,东岳书院/大数据学院的惠宇航同学衣襟上的缠花装饰藏着龙涎香。此刻,传统工艺与中式美学在书院里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回首凝珍・艺心长铭

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王恩来同学分享道:“这次活动让我对传统工艺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制作缠花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件手工艺品背后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耐心。从铜丝塑形到丝线缠绕,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专注和细致,稍有不慎就要重新开始。最让我惊喜的是将香料融入丝线的创意,让作品不仅美观还能散发淡淡幽香。这次体验让我明白,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生活美学的传递。”

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吴慧婷同学分享道:“原以为缠花只是传统手工艺的静态展示,新中式服饰不过是现代设计的复古元素拼贴。真正动手体验时,才发现揉搓丝线的温度、调整花瓣弧度的力度,都让这门手艺有了真实的生命力。穿上改良马面裙的瞬间,宽幅裙门的垂坠感从腰部漫到足面,暗纹提花在行走间显现又隐没,我意识到传统服饰的美不只在形制,更在与身体动作的呼应中。”

这场以“丝路花语”为主题的缠花工艺活动,不仅让书院学子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更让非遗文化在青春的手中焕发新生。当指尖绕出中式浪漫,当汉服体验碰撞香料品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活动虽然落幕,但属于我们的文化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篇章。海右书院将持续书写非遗传承的动人故事,通过系列文化活动,让每一件传统工艺都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续写的新故事。期待更多同学加入这场跨越时空的“故事接力”,用创意为传统工艺续写精彩章节,让古老智慧在青春书院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
(海右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