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东岳书院 >  新闻动态 >  信息正文

“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耕读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传承

时间:2024-12-03 17:25:03    作者:    来源:通识教学部     点击数:

11月29日下午,在万画影城一号厅的劳动教育理论课上,通识教学部何鹏程老师和侯宁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的耕读文化,以及它在当代劳动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这次课程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文化精神的洗礼。

何鹏程老师以“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这句诗为引,开启了对耕读文化的深入讲解。他解释说,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农耕的劳作场景,更蕴含了中华文明农耕文化的传统,在辛勤的劳动中,人们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真谛和自然的和谐。

同学们对于这种将劳动理论学习与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感到新奇,侯宁老师则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耕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侯宁老师提到,清代的自然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家庭手工业为补充,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基础。

“耕读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侯宁老师讲到,“它强调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通过亲身体验农耕的艰辛,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何鹏程老师接着阐述了耕读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形成的良好家风传承。通过耕读文化的体验,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可以使学生读书知礼、明礼正行

两位老师还组织了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同学们情景式地体验传统农耕的种植模式,以及农具使用、治水文化与茶文化的发展。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农耕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兴盛与繁荣。

在课程的最后,两位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主题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耕读文化”。同学们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和建议。讨论中,同学们也探讨了清代的对外贸易和手工业,以及乾隆时期天朝上国观念对清朝落后于西方的影响。

“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教会我们在劳动中寻找智慧,在智慧中创造价值。”何鹏程老师说,“通过劳动教育,我们可以将这一文化传统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劳动教育课,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深刻理解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认识到,无论是古代的耕读文化,还是现代的劳动教育,劳动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将把这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劳动精神。何鹏程老师和侯宁老师对同学们的积极反响进行了教学反馈,他们表示,将继续探索和创新劳动教育的授课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提升自我。

本次“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耕读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双师授课活动圆满结束,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未来的期待,踏上了新的学习旅程。通过这次课程,同学们不仅对耕读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传统小农经济、对外贸易、手工业发展以及清王朝时期的“天朝上国”观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明白了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以及落后的原因。通过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培养,使得同学们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以昂扬奋进的热情迎接未来的挑战。


撰稿:通识教学部 何鹏程

通识教学部 侯宁

拍摄:付祥坤(新言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崔佳欣(海右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王志志(海右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