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瞻岩书院 >  新闻动态 >  信息正文

“气泡”碰撞时,工坊里升腾着的热爱与成长

时间:2025-05-29 11:07:14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5月28日下午,瞻岩书院“工坊想留你多待会儿”工坊活力焕新计划第8期:“灵感气泡对对碰”主题对谈在Hello会客厅(Y1-103)顺利开展,瞻岩书院各项目工坊师生通过创意成果展示、互动交流等环节,总结近期工坊运营情况并明确后续发展计划,营造更加开放、活跃的工坊文化氛围。

从三人团队到书院标杆:优秀项目工坊分享

本次活动邀请到东岳书院木韵匠心项目工坊的主理人孔奕涵(敢当书院/建筑工程学院)从项目工坊的组建过程到团队作品产出进行了经验分享,“有些潜能,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能走多远。”作为一个从零起步的“工坊新生”,凭借对木艺的热爱与坚持,带领工坊实现了从3人小组到18人团队的蜕变。

回忆起工坊初创时的艰难,孔奕涵坦言:“当时既缺人手,又少资源,连最基本的工具都不齐全。”但就是在一次次的尝试过程中,他从对木作一窍不通,到后来和工坊成员们从制作简易木制品开始,用一件件精巧的作品赢得了师生的认可,成功制作了微型榫卯农具、手工木桶、3米长的豆腐架以及东岳面馆定制置物架。“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关键是要敢于迈出第一步。”从最初的小木雕到如今能独立设计承重结构,在挑战中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木韵匠心项目工坊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让热爱在工坊里流淌。在专注中精进,在坚持中创新,瞻岩书院项目工坊的师生们也在这段“工坊成长记”中收获了经验。

从热爱出发的探索传承:项目工坊展示汇报

学习优秀项目工坊的经验后,瞻岩书院各项目工坊的师生也通过PPT的形式展示了近期运行现状。泰山石刻文化项目工坊主理人黄可青(海右书院/远景学院)分享了在乡村美育课堂上,带领小学生们学习“武松打虎”皮影套装的制作与配音的故事,并详细介绍了秦泰山刻石《泰山颂》小篆作品、如意杯印章等近期项目工坊的产出作品。“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让传统在校园里也能用当代的方式生存下去。”她表示工坊正筹备“数字石敢当”项目,后续会将3D建模技术与泰山文化结合,让皮影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一张彩纸能承载多少可能?纸不语折纸艺术工坊的主理人马萌萌(海右书院/远景学院)用20余件折纸作品给出了无限答案。从春分燕、冬至梅花等二十四节气立体折纸,到公益义卖的玫瑰折纸花束,工坊团队成员们将纸张玩出了新高度。“每道折痕都是与材料的对话,我们想证明,指尖艺术同样能传递温暖与创意。”她展示了“泰山科技学院第二届折纸大赛”预期计划,相信一张彩纸的可能会继续在工坊内无限扩大。

“去年我们拿了国家级一等奖,今年我们要让双足机器人‘走’得更远。”创客“AI”机器人工作室的指导老师孟珩老师也从工坊产出内容、项目备赛过程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团队情况,以赛促学,项目工坊成员们在一次次竞赛实践中快速成长,从电路设计到编程调试,每一步都是挑战,也是收获。

随后,3D打印先进制造技术工坊的钱学明(汶阳书院/智能工程学院)讲述了笔筒、龙模型、手机支架等10余件作品的制作过程,以及从瞻岩书院领导力出发,开设的“创造实验室”3D打印技术训练营,“乐享社区”书院步行街的展出等活动,持续扩大工坊影响力。

“首次出现在同学们的视野里时,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惊讶,怎么显微镜这个在实验室里的物品也能出现在步行街让大家体验”,生物科技项目工坊的主理人李萍(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从第一次参与瞻岩书院“乐享社区”书院步行街展出的经历讲起,她讲述最初害怕大家不感兴趣,到现在参加了4期步行街,同学们已经从看到“陌生人”转变为“老熟人”,也是在一次次的展出过程中,不断增加标本式样、改善观察设备,逐渐形成成熟的展出体系。

从热爱微光到边界突破:项目工坊成长阶梯

最后,瞻岩书院发展导师谢玉烨根据目前工坊运营情况,与各项目工坊共同拟定了考核新规,以“陪伴式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每周开放时长、月度跨工坊合作、年度校外成果展等方式,构建起“基础规范+特色发展”的双轨评价体系,为每个项目工坊制定相匹配的发展路径,在保持特色的同时突破边界。

在这场持续两个小时的交流分享中,幻灯片上的数据与照片或许会褪色,但每位项目工坊成员眼中那份热爱将成为探索路上最明亮的方向。项目工坊的意义之一,就在于让每位学生找到“被看见”的舞台,让创意在一次次今天这样的灵感碰撞中生根发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