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紫薇花开”的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农耕盛宴正悄然拉开帷幕。农耕忙、庆丰收,师生们共同走进田园,感受丰收的喜悦,礼赞劳动的伟大。在这里,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梦想,每一片绿叶都诉说着生命的故事,师生们携手共进,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智慧点亮未来。
李玮、田翰宇 :“禾下梦·声中情,农耕田里歌声忙”
(淬炼商学院/海右书院;通信工程学院/五汶书院)
10月16日,李玮和田翰宇两位老师,带领异科学生们来到2025年东岳农耕文化节活动现场并参与其中,在秋日温馨的微风与泥土翻新的气息中,以歌声和整齐的方队步伐共庆丰收、礼赞劳动。

活动伊始,李玮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我的祖国》这首经典歌曲的创作背景与深厚情感,阐述了歌声与土地、家园与收获的内在联系,让歌唱的同学对即将开始的合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情感共鸣。随后,李玮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简短的发声练习,为接下来的演唱做好准备。

紧接着,田翰宇老师带领方队的同学们列队前进。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嘹亮的歌声在活动现场响起。“一条大河波浪宽……”用深情的演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对丰收的礼赞。演唱过程中,学生神情专注,动作丰富,从起初的略显生涩到后来的渐入佳境,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表演,悠扬的歌声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也吸引了众多周围师生的驻足聆听。

活动的最后,李玮老师、田翰宇老师与同学们在歌声余韵中交流感受,分享此次以音乐参与文化节的独特体验。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在歌声中深切感受到了家国情怀与劳动之美,师生情谊也在共同的旋律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张文洁、郝丽君、程菲菲:师生田园实践·共享劳动收获喜悦
(淬炼商学院/敢当书院;智能工程学院/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敢当书院)
为丰富校园生活,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体验劳动乐趣,9月17日下午,我校全生异科导师张文洁、郝丽君、程菲菲带领学生走进段绪胜老师的校园实践田项目工坊,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田园实践活动,师生在劳作与收获中传递成长力量。

活动当日恰逢雨后,阴天的校园凉风习习,为实践田笼罩上一层柔和氛围,却丝毫未减师生们的参与热情。步入田间,各类蔬菜蓬勃生长的景象即刻吸引众人目光:藤蔓沿竹架肆意攀爬,似在进行一场向上的竞赛;翠绿叶片随风轻摇,宛若热情迎接师生到来,生机盎然的场景令人眼前一亮。

随着活动展开,师生迅速分工、默契协作,田园劳作有序推进。郝丽君老师先带领学生采摘小葱,指尖轻提葱苗、理顺根部,动作娴熟利落;张文洁老师与程菲菲老师则带领学生采收丝瓜、玉米,大家仔细查看作物长势,伸手轻捏判断成熟度,目光在垂挂的果实间认真逡巡,生怕错过每一个“劳动宝藏”。

一番辛勤劳作后,收获的喜悦如期而至。裹着淡淡白霜的胖乎乎冬瓜、紫莹莹的茄子、鲜嫩豆角、翠绿黄瓜,各类新鲜蔬菜被整齐摆放在田边,琳琅满目。师生们围拢在收获的蔬果旁,脸上洋溢着灿烂笑靥,举起饱满的玉米展示,捧着鲜嫩的黄瓜分享口感,兴奋地交流着劳动成果,欢快的笑声在实践田上空久久回荡。

此次田园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它不仅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真切感受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完整过程,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不易,进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更在师生协作、同学互助的过程中,拉近了彼此距离,增进了情感联结,有效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活动也让学生对自然、对劳动形成更深刻认知,为多彩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而珍贵的色彩。
孙倩、亓晓晔、程菁菁:品茗论道,共赏茶香雅韵
(育英书院/淬炼商学院;海右书院/淬炼商学院;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9月29日,孙倩、亓晓晔、程菁菁三位全生异科导师与学生们在育英书院112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艺品鉴活动。本次活动以“品茗论道,共赏茶香雅韵”为主题,共有近20名异科同学参与。

活动现场茶香四溢,氛围温馨而雅致。茶艺工坊主理人为大家介绍了各类茶叶的特色与冲泡技巧,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全神贯注地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见解。随后大家亲自体验泡茶过程,感受水温、时间对茶汤口感的影响。在品茶环节,众人轻抿茶汤,细细品味茶香在舌尖上的绽放,分享着自己品茶的感受与心得,共同沉浸在这场茶香雅韵的文化盛宴之中。一群人围坐一处,一边品茶一边交谈,彼此分享品茗的感悟与心得,现场十分热闹。

此次活动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更让大家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同学们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他们学到了实用的茶艺知识,更让他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异科导师们也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水中舒展沉浮,我才算读懂 “茶” 字的深意。温杯、置茶、注水、出汤,每一步都需心平气和,急不得半分。这场活动不仅让我学会了泡茶技巧,更让我在慢节奏中沉淀了心境,懂得了在浮躁中寻一份从容。
——智能工程学院/东岳书院 吴焱鑫
参与这次活动,我收获满满。看着工坊主理人温杯、置茶、注水,每一步都透着雅致,浮躁的心渐渐沉静。轻啜茶汤,清甜回甘在舌尖散开,听大家聊茶史、谈茶道,更懂了 “一叶知春秋” 的韵味。这次活动不仅让我爱上茶香,更学会在慢时光里感受生活的雅趣。
——淬炼商学院/海右书院 王特
李天文:在汶阳!青春与信仰撞满怀
(大数据学院/汶阳书院)
开学第一周的汶阳书院,126红色文艺精神功能型党团活动室,这里没有照本宣科的课堂,只有满屋子的青春笑脸和眼里的光。9月10日,李天文老师带着孩子们解锁了一场特别活动: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一边分享大阅兵的震撼感受,一边围着红色文化墙挖故事,把爱国这件事,聊得既热血又接地气。

“当时谁注意到无人作战群方队?军乐团演奏的是李旭昊刚刚创作的《无人智胜进行曲》,猜猜他之前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进行曲是什么?”孩子们猜了一会儿,闫明瑜同学搜了一下说:他之前创造的《钢铁洪流进行曲》!大家开始踊跃讨论,靳法宝同学说:“钢铁洪流进行曲让我听出了有钢铁般的意志,无人智胜进行曲让我听到我们的钢铁有意志!”大家都笑了,在笑容中看到了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短短半小时的聊天,只有年轻人的适度玩笑,还有藏不住的骄傲。

分享阅兵观后感是“热血开场”,红色文化墙前则是一场沉浸式追光。墙上贴着聂耳、冼星海等爱国艺术家的照片,李天文老师指着冼星海画像问:“有人知道《黄河大合唱》是在哪写的吗?”王曼倩同学说到:“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当时条件特别差他连钢琴都没有,就用碗和筷子打节拍!”

大家自发对着墙上共产主义战士的画像深深鞠躬。致敬结束后,大家感叹到,“以前觉得致敬是课本里的词,今天对着这些画像,突然就想说声‘谢谢’,他们把黑暗挡在前面,让我们能坐在温暖的活动室里聊未来。”
活动最后,李天文老师说,今天咱们聊阅兵、看文化墙,不是要大家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希望你们能明白:爱国,是看到国家强大时的骄傲,是了解先辈故事后的感动,不管做什么都记得要为国家添点光。

这场没有说教的爱国教育,像一颗小种子落在了每个同学的心里,就像他们说的,以后再路过汶阳书院的126活动室内,肯定会多停两步,再看看墙上的故事,再想想:我能为这个可爱的国家,做些什么呢?
翟洋洋:盲盒“大派对”,惊喜礼物“嗨”出师生共融新旋律
(大数据学院/海右书院)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2025年9月24日,为表扬在大咖传记阅读计划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一场别出心裁的盲盒赠礼活动在异科导师翟洋洋的精心组织下热烈展开,以盲盒为纽带,以三丽鸥蓝牙音箱、毛绒玩具、香薰摆件等礼物为惊喜,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奏响了共促共融的美妙乐章。

活动当天,活动室内布置得温馨而充满期待。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颜色和款式的盲盒,其中,装有三丽鸥蓝牙音箱的盲盒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盲盒不仅仅是简单的礼物容器,更是导师对同学们满满的爱与期望的寄托。导师希望通过这种充满悬念和惊喜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拉近彼此的距离。
活动开始,导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她强调,在跨学科的学习环境中,大家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交流与合作,而这次盲盒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盲盒的随机性和趣味性,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不同学科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随后,盲盒抽取环节正式拉开帷幕。同学们怀着紧张而兴奋的心情,依次走到桌子前,精心挑选属于自己的盲盒。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充满了期待,仿佛在开启一段未知的奇妙旅程。当手指轻轻打开盲盒的那一刻,时间仿佛都凝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惊喜的揭晓。
在拆盲盒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了活动的一大亮点。异科导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是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的朋友。她穿梭在同学们中间,与大家一同欢笑、一同惊叹。当有同学对盲盒中的礼物感到好奇时,导师会耐心地讲解;当有同学因为抽到不理想的礼物而有些失落时,导师会给予鼓励和安慰。这种平等的交流和互动,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导师的亲切与关爱。

除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频繁。大家在等待拆盲盒的过程中,互相猜测对方盲盒中的礼物,欢声笑语不断。拆完盲盒后,同学们又纷纷交换礼物,分享彼此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原本不太熟悉的同学逐渐熟悉起来,不同性格的同学也相互接纳。大家在交流中发现彼此的优点和特长,建立了更加深厚的友谊。
翟洋洋表示,这次盲盒赠礼活动是他的一次尝试,旨在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促进师生共促共融。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培养。在跨学科的教育环境中,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同学之间的密切合作至关重要。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同学们对此次活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胡金月表示:“这次盲盒活动太有趣了,让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了心情。而且通过和导师、同学们的交流,我学到了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也结交了很多新朋友。”异科学生刘辉说:“蓝牙音箱是我一直想拥有的礼物,没想到通过这次活动实现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导师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这让我更有动力去学习。”
此次盲盒赠礼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将长久地延续下去。师生之间的共促共融不会因为活动的结束而停止,相反,它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延续和深化。在未来的日子里,异科导师将继续探索更多新颖的方式,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同学们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任一鑫、杨克新、薛夫龙:跨越山海,筑梦未来——美德研学解读分享会
(智能工程学院/敢当书院;智能工程学院/育英书院;通信工程学院/汶阳书院)
为帮助异科学生深入了解美德研学项目,明确参与路径。任一鑫、杨克新、薛夫龙三位老师带领他们的异科学生,举办一场主题为“美德研学解读分享会”。本次分享会聚焦泰山科技学院2026年暑期国际研学项目,通过“往期参与学生经验分享+教师政策解读”的形式,为异科学生带来了全方位指导。

会上,首位分享者是2025年暑期赴德研学的学生张昊凡。他结合自身经历,将复杂的研学准备流程拆解为四个关键维度,用生动的案例让在场学生直观理解:在选拔流程上,他详细介绍了从校内报名、材料初审到面试考核的全环节,特别提醒了个人陈述与兴趣表达的重点;谈及费用情况,他清晰列出了学费、住宿费、交通费等核心开支,并分享了学校奖学金与校外资助的申请渠道;针对手续办理,他梳理了签证申请、学历公证、语言证明等关键步骤的时间节点与注意事项;而在国外行程安排方面,他不仅介绍了课程学习与企业院校参访的具体内容,还分享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实用技巧。

随后,曾参与过赴德交换项目的教师杨克新登场,从政策层面为学生答疑解惑;之后又与薛夫龙老师一道围绕学校最新的美德研学政策,重点解读了项目的申报条件、资助力度、选拔规则,并给予异科学生参与项目的适配建议,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政策红利,避免信息偏差。

此次分享会将一手经验与官方政策深度结合,有效消除了异科学生对美德研学项目的信息壁垒,为后续参与选拔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进一步实现了学校跨境跨学科育人工作的落地。
编者礼记:从田园实践的辛勤劳作到茶艺品鉴的雅致交流,从爱国教育的热血互动到盲盒赠礼的共融体验,再到美德研学解读的精准指导,每一场活动都紧扣学生成长需求,搭建了师生共情、同学互助的桥梁。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同学们的劳动意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与给予了开拓全球视野的机会与信息。
(书院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