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书院新闻 >  信息正文

【全生异科导师】252期|阅兵归来享荣光,暖心暖胃迎新宴

时间:2025-11-11 13:45:32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编者按:全生异科导师活动持续以多元形式陪伴学生成长。“一纸框秋”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校园之美;阅兵归来的分享会,更以真实经历传递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多样的活动,展现了异科导师在学业引导、美育浸润与价值塑造中的多维作用。

王璐瑶:阅兵归来,分享荣光

(行政管理学院/海右书院)

新学期伊始,刚刚参加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的王璐瑶老师,带着荣光与感悟,回到了校园与异科学生见面。从天安门前铿锵走过的阅兵场,到师生围坐畅谈的书院教室,泰山科技学院王璐瑶老师完成了一次从国家荣誉到育人使命的特殊交接。

作为学校全生异科导师团队的一员,王璐瑶与学生的重逢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相聚,更是一次特殊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她向学生们展示阅兵训练的照片视频,分享自己作为"钉子兵"站在第三排正中间位置的经历与感悟。

"第二次参加阅兵代表着泰山科技学院站在阅兵场上,也是带着学校全体师生的希望和寄托走过天安门。"王璐瑶在分享中动情地说。训练期间,王璐瑶经历了极端考验。高强度的训练让她的双脚一次次被磨出血泡,长期的肩枪、摆头定型动作导致颈椎和肩背部肌肉严重痉挛。她常以"苦不苦,想想民族屈辱!累不累,想想抗战先辈"的口号激励自己。

座谈会上,王璐瑶重点分享了她在阅兵训练中锻造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追求卓越的精品意识、挑战极限的顽强意志。她表示将把这些精神融入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激励更多学生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王璐瑶特意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支刻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的笔。这份礼物不仅寓意着希望学生们用笔书写精彩人生,更象征着将阅兵精神传递到每一位学子手中。

学生们收到这份寓意深刻的礼物后深受感动,纷纷就专业学习、生涯规划等问题与老师交流。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的氛围,成为这次见面会最动人的底

色。

此次意义非凡的见面会,不仅展现了王璐瑶老师个人的风采与担当,更体现了泰山科技学院全生异科导师制度的育人成效。在未来的日子里,全校全生异科导师将继续秉持"知心朋友、成长伙伴、人生导师"的角色定位,用真诚与智慧守望学生成长,用陪伴与指引静待花开时节。这份特殊的礼物,将成为连接师生情谊的纽带,见证学子们在泰科校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柳文慧:勿忘九一八:一堂穿越时空的爱国课

(建筑工程学院/育英书院)

9月18日18:30,育英书院108党团活动室内,全生异科导师柳文慧组织的“勿忘国耻”主题教育活动在庄重氛围中拉开帷幕。本次活动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历史从课本中生动“走”出,与当代大学生展开深刻对话。

活动伊始,柳老师展示了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真实记录了1931年东北大学师生在战火中紧急转移图书仪器的场景。“看到前辈们在炮火中仍坚守文化传承的使命,我深刻体会到青年应有的担当。”建筑工程学院马鹏喧同学的感慨道出了在场同学的心声。

随后播放的纪录片《烽火记忆——抗战中的大学故事》,以鲜活的影像资料再现了抗战时期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当银幕上出现南开大学学生在校园被炸后说出“敌人能炸毁的是物质,炸不毁的是我们的精神”时,不少同学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震撼人心的语句。

在交流环节中,王盆道同学动情地表示:“最让我震撼的是战地服务队的故事。前辈们用专业知识救死扶伤、开展支教,这让我思考如何以所学知识报效祖国。”这番话引发了在场同学的深入思考。

在最后的“写给历史的一封信”环节,同学们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表达心声:“我们会接过你们的笔,继续书写盛世中华”“知识报国,就是我们最好的承诺”。这些青春誓言汇聚在纸上,展现着新时代青年的历史感悟与责任担当。

刘欣怡、田翰宇:香飘九河|宿舍楼下的泰山炒鸡:一场暖心暖胃的迎新盛宴

(行政管理学院/九河书院;通信工程学院/五汶书院)

9月14日迎新日,九河书院宿舍楼下香气弥漫、人头攒动,一场别开生面的“舌尖上的迎新”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为让新生从踏入校园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书院的温暖与特色,刘欣怡、田翰宇两位老师带领异科学生高铭远、袁鑫阳、刘慧,在宿舍楼前支起灶台,现场烹制泰安特产泰山炒鸡,以美食为媒传递书院温情。

活动现场,炊烟袅袅,炒鸡的浓郁香气吸引了众多新生和家长驻足。刘欣怡老师向新生介绍泰山炒鸡的地域文化,田翰宇老师不断翻炒锅中食材;学生们则分工协作,分发餐具、维护秩序、与新生热情交流。许多新生惊喜地表示:“还没报到就先尝到了山东特色菜!”“在宿舍楼下吃到现炒的鸡肉,太有家的感觉了!”

本次户外厨房活动打破了传统迎新形式,通过美食拉近了师生距离,更展现了九河书院“生活即教育”的育人理念。一锅炒鸡,不仅炒出了泰山的味道,更炒热了新生对书院生活的期待与归属感。

此次活动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书院“家文化”的生动体现。通过跨学院、跨学科的协作,全生异科导师与学生以美食为媒介,传递了来自书院的第一份欢迎与关怀,为新学期注入了温馨与活力的开端。

孔丹、王伟:哇!“纸上镂空”,框住校园秋景

(大数据学院/海右书院;通信工程学院/五汶书院)

“快看这个角度!湖面刚好填进我的纸月亮里!”9月18日,海右书院安澜庭院传来阵阵欢呼,大数据学院异科导师孔丹和通信工程学院异科导师王伟带领学生开展的 “一纸框秋” 创意活动热闹开场。

活动前,同学们早已备好彩纸与剪刀,伏案勾勒剪裁。灵动的银杏叶轮廓、俏皮的猫咪剪影、规整的秋字图案,一张张纸在指尖变成独特的“取景框”。随后,大家捧着作品穿梭校园,阶前的秋花旁,拿着 “舞裙女孩” 纸框的同学蹲下身,让真实的红色小花与纸艺裙摆融为一体,花丛里跃动的光斑似是 “舞裙” 的鎏金装饰;安澜庭院前的粼粼湖水、阶前盛放的秋花、廊下斑驳的树影,都成了天然的 “画布”—— 透过镂空图案,秋日景致与纸艺造型完美融合,随手一拍便是惊艳朋友圈的创意照。

一个多小时的活动里,同学们的笑声与相机快门声交织在泰科的空气里。“平时总觉得校园景色看惯了,今天用纸框一‘筛’,好像发现了好多以前没注意的美。” 参与活动的同学翻看相机里的照片,眼里闪着光。这场以纸为媒的创意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了手工艺术的乐趣,更以新颖的视角唤醒了大家对校园景致的感知力 —— 当寻常秋景透过巧思剪裁的纸框,便成了独一份的诗意,让秋日的书院,因这一纸创意而更显灵动鲜活。

许文梦:师生共赴金秋之约,劳动教育结出“硕果”

(行政管理学院/海右书院)

为深化全生异科导师育人内涵,增进师生情谊,拓展实践育人路径,让大家亲近自然、感受劳动乐趣,近日,全生异科导师许文梦带领学生开展“亲近自然,共享收获”猕猴桃采摘实践活动。通过田间劳作、知识讲解与团队协作,师生共赴一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秋日之约。

活动伊始,许老师现场讲授猕猴桃的生长特性、种植技术及营养价值,演示采摘技巧与注意事项。学生们俯身观察藤蔓结构、触摸果实质感。讲解结束后,学生们分组协作,甄选成熟果实,熟练采摘,小心翼翼地将饱满的猕猴桃装入果篮。

大家穿梭在猕猴桃藤蔓间,欢声笑语与忙碌身影交织成秋日丰收图景。许老师也穿梭其间,时而指导技巧,时而分享果品溯源故事,让劳动充满知识与温情。同学们看着自己亲手采摘的劳动成果,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自豪,真正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重量。

采摘结束后,同学们协同合作,搬运、分拣、装箱流程井然有序,并将收获的果实分享给同学朋友们。石美同学给大家分享了猕猴桃的催熟知识:“采摘后的猕猴桃并非立即食用最佳,将采摘的硬果与成熟香蕉、苹果密封于保鲜袋中,利用天然乙烯气体加速淀粉转化,这种方法既安全又高效,3-5天就能让猕猴桃达到最佳风味。”孙瑜同学也表示:“从硬邦邦到软糯香甜,猕猴桃教会我‘慢工出细活’的道理。”

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体验到了采摘的乐趣和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和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更在师生间营造了轻松愉快、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最后许老师老师总结道:“催熟是等待的艺术,更是科技的实践。希望同学们像对待果实一样沉淀自我,用专业知识‘催熟’人生梦想。”

施佳慧:当00后遇上鲁班锁,原来古人这么“会玩”

(大数据学院/敢当书院)

9月16日下午,大数据学院/敢当书院全生异科导师施佳慧来到敢当书院师生沙龙室,与学生们共同探索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鲁班锁。

“大家先别急着看教程,自己琢磨琢磨说不定能发现里面的巧思。”施老师给大家简单介绍了鲁班锁的锁体和锁舌以及锁定和开锁的技巧后,鼓励学生们放下手机开动脑筋。“你看这块是不是能往左边推?”没一会儿,大家就找到了些许思路。“我拆开了!”宫树超举着零散的木块凑到旁边同学面前,分享:“我刚才试着转了转最上面这块,没想到一下就分开了!”

可兴奋劲儿没持续多久,难题就来了。马福礼手里攥着一堆木块,皱着眉叹气道:“拆开容易装上难啊!刚才拆的时候没留意,现在看着这几块木头,完全不知道该从哪拼起。”他的话刚说完,旁边学生立刻点头附和:“感觉每块都长得差不多,拼了好几次都对不上。”施佳慧老师见状,说道:“大家可以先找不同,最特别的那块大概率是锁舌。”

另一边,宫树超正低着头,手指飞快地摆弄着木块,嘴里还念叨着:“玩鲁班锁会上瘾,你看这结构多巧妙,要是下午没课,我真能坐在这玩一下午。”他身边的同学听了,笑着推了他一下:“别光顾着自己玩,快帮我看看这块该放哪!”两人凑在一起,头挨着头研究,时不时把桌上的木块拿起又放下。考虑到大家下午还有课,施老师提议:“咱们跟着视频步骤学,能少走弯路。”学生们纷纷点头,两秒一暂停地对着视频步骤操作起来。

将近1个小时后,木块被同学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终于是复原了鲁班锁,沙龙室里满是成就感。刘婷婷捧着鲁班锁,轻轻转动了一下,忍不住感叹:“我们对着视频一步一步学,都花了这么久,还经常拼错,真不敢想象鲁班当年没有任何参考,是怎么研究出这么精巧的物件的,也太厉害了吧!”“是啊,古代工匠的智慧真的太让人佩服了,这鲁班锁看着小,里面全是学问。”施佳慧老师笑着补充:“所以咱们今天不仅是玩鲁班锁,更是在感受古人的智慧,这种动手又动脑的过程,才更有意义……”话没说完,学生们着急的拎起书包“没玩手机时间也能过的这么快,我们下节课要迟到啦!“老师,下次准备点高难度的我还要挑战……”

刘悦、庄倩:“请与我击掌”—击掌传力,以心赋能

(通信工程学院/敢当书院;通信工程学院/敢当书院)

2025年9月26日下午,敢当书院202室内,暖意与朝气交织成独特的育人场域。两位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的“请与我击掌”励志互动活动,既以温暖互动传递成长力量,更借敢当书院“勇担当、敢奋进”的文化底色,为青春逐梦刻下“向上而行”的精神印记。

活动伊始,刘悦、庄倩两位老师率先以彩笔绘就手掌轮廓——这一动作,既呼应“请与我击掌”的活动主题,更与本次活动“以行动传递担当”的文化内涵深度契合。“同学们,来和老师击个掌吧!”亲切邀约在书院空间里回荡,如投入心湖的石子,瞬间漾开热情涟漪。清脆的击掌声接连响起,成为书院内最具生命力的节奏。于师生而言,这一拍是“敢当”精神的具象传递:教师以主动姿态诠释“关怀担当”,学生以踊跃回应践行“成长敢为”;于空间而言,敢当书院的育人场域,因这场互动被赋予更鲜活的温度,让“勇毅向上”的文化氛围可触可感。

与老师击掌后,学生们于桌前执笔,在彩掌旁勾勒自我、书写心迹:“加油!”是对当下的果敢鼓劲;“天天开心”是对心境的温柔期许;“当幸福来临的时候,请不要左顾右盼”暗含把握机遇的“敢当”哲思;“诸事皆宜,心想事成”“不再挂科”则是青春愿景的率真表达。这些文字与彩掌,是青春理想的“百样绽放”,却在“自我激励、勇对成长”的内核上,与“敢想敢为”的文化精神形成强烈共振。一张纸,因师生互动与自我剖白成为承载成长渴望的精神载体;敢当书院的空间,也因满纸色彩与信念成为青春“敢当”精神的孵化场,让每个个体都能在文化浸润中锚定奋进方向。

从书院活动到校园文化的精神生长“请与我击掌”在书院的开展,绝非一场孤立的互动,而是学校“书院制育人”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缩影。以“敢”为魂,为活动注入“勇担当、敢奋进”的精神底色;活动以“互动”为桥,让书院文化从空间符号变成师生可参与、可感知的成长体验。在立德树人的坐标系中,这样的实践正展现出“微而有力”的育人价值,汇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河,为新时代青年“敢当有为”的成长图景,添上一抹温暖而坚定的色彩。

编者礼记:让学生在镂空纸框中重新发现习以为常的校园,这是美育与生活教育的巧妙融合;而带领学生探索鲁班锁的奥秘,则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的精彩碰撞。在拆解与重组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耐心与细致,这些,都是教育发生的真实媒介。

(书院部整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