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学科边界被打破,成长的路径便拥有了更多可能。不仅让求职技巧在碰撞中迭代升级,更以"未来可期"的坚定信念,为学子点亮职业航向,见证师生携手共筑的温暖旅程——在这里,每一份简历都是成长的里程碑,每一次辅导都是梦想的助跑器。
孙静雯、张凤梅、孙汉文:成长档案映轨迹,职业规划照前程
(智能工程学院/敢当书院;通信工程学院/五汶书院;通信工程学院/五汶书院)
3月21日,孙静雯、张凤梅、孙汉文三位老师带领异科学生们齐聚一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个人成长档案填写与职业规划指导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未来,为他们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
活动开始,孙静雯老师以“认识自我,规划未来”为主题,为学生们讲解了个人成长档案的重要性。她强调,个人成长档案是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反思自我、规划未来的重要工具,鼓励学生们认真填写,真实记录自己的成长点滴。
随后,张凤梅、孙汉文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实用的简历制作技巧分享。她们结合自身经验,从简历结构、内容撰写、排版设计等方面,为学生们讲解了如何制作一份优秀的简历。鼓励学生们尽早进行职业规划,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活动中,三位老师耐心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并与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来自智能工程学院/敢当书院的高莹感慨此次让他活动受益匪浅,不仅对个人成长档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习了简历制作方法,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体现了全生异科导师对学生成长的高度重视和关怀。相信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未来学生们一定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未来,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郑杜彬:搭建信息桥梁,解答求职迷茫
(大数据学院/瞻岩书院)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为帮助大三学生明晰升学就业方向,提升职业规划能力,3月14日,郑杜彬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未来可期·职引未来”的就业升学专题指导。通过前期精准调研学生需求,结合考公、考研、考编、三支一扶等多维度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此前,通过问卷调研发现,学生普遍面临三大核心困惑:就业信息渠道狭窄、考研备考压力大、考公考编信息不对称。 搭建信息桥梁,精准对接企业资源。
针对学生“就业选择迷茫”的痛点,导师介绍学校每年会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校友资源整合等方式,每日推送优质企业招聘信息。针对考研学生的焦虑情绪,以“时间管理四象限法”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备考经验,从院校选择策略、复习节奏把控、心理调适技巧三方面展开指导。
现场互动环节,来自通信工程学院/瞻岩书院的刘云斌同学提问到:“如何平衡专业课与公共课复习呢?”,导师以“木桶原理”比喻,建议根据目标院校真题特点动态调整重心,同时推荐使用番茄工作法提升效率。在考公考编指导环节,通过拆解历年招考政策,总结出“信息获取三维度”:官方渠道(人社局官网)、垂直类平台(公考雷达)、社交媒体(人社系统官微)。针对学生“信息筛选困难”问题,导师演示了如何利用标签分类法整理招聘公告,推荐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公众号获取每日政策解读。
“就业指导不仅是‘临门一脚’的技巧传授,更是‘全程陪伴’的成长赋能。今后会开展‘简历门诊’‘模拟面试’等实践活动,助力学生从‘求职小白’蜕变为‘职场精英’。”
职业选择没有标准答案,但科学规划能让追梦之路少走弯路。
李媛媛:简历打磨与面试突破,助力学子求职提升
(行政管理学院/汶阳书院)
2025年3月1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在汶阳书院翻阅书屋火热进行。本次活动由李媛媛老师组织,李老师凭借丰富的教学与求职指导经验,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求职简历撰写和面试技巧的干货分享。
活动伊始,李老师以生动的案例引入,强调了一份优秀简历在求职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简历不仅是个人职业经历的展示,更是求职者吸引招聘者注意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撰写简历时,应根据不同职位要求精准调整内容,突出核心竞争力。她详细讲解了如何在简历中合理展现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及个人优势,并提醒大家避免冗长、信息杂乱等常见错误。此外,她还分享了简历优化的具体技巧,例如如何通过量化数据增强说服力,如何运用动词精准描述经历,以及如何排版使简历更具可读性。
在面试技巧环节,李老师结合自身经验,为同学们解析了常见的面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她强调,面试前的充分准备至关重要,建议同学们深入研究目标企业的背景、文化和招聘需求,以便在面试中展现出高度匹配度和专业素养。她特别介绍了STAR法则(情境、任务、行动、结果),并通过实例分析,演示了如何运用这一方法构建清晰有力的回答,使个人经历更加具体、突出。此外,她还分享了一些提升面试表现的小技巧,如如何调整语速语调增强表达力,如何通过肢体语言传递自信,以及如何应对突发问题。
在互动交流环节,来自行政管理学院/汶阳书院的李晓菲同学踊跃提问,李老师耐心解答,现场气氛活跃。面对简历撰写和面试过程中常遇到的困惑,比如:如何克服紧张情绪、如何更好地讲述自身经历等,本次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活动结束后,来自行政管理学院/汶阳书院的宁文静同学表示受益匪浅,增强了对求职的信心,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
此次就业创业指导活动不仅帮助同学们掌握了实用的求职技能,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职业发展的信心与希望。未来,汶阳书院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成长平台助力他们顺利迈向职场新征程。
宋家斌、侯晓东、张晨阳:悟创业哲思,探成长路径
(智能工程学院/瞻岩书院;艺术传媒学院/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海右书院)
为打破职业规划迷雾、点燃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侯晓东、宋家斌、张晨阳三位老师于3月20日在海右书院合作举办“助力未来,成就梦想”就业创业指导活动。本次活动突破传统讲座模式,活动以教师深度引导、师生双向互动为特色,通过“教师启航-经验共享-案例诊断-行动共创”四大环节,为30余名学生提供从认知到实践的成长闭环。
开篇:教师启航:以问题点燃思考
活动伊始,宋家斌老师以“三问”开场引发全场深思:
1.“你的优势是否匹配未来行业趋势?”
2.“如果创业失败,你积累的能力能否成为就业筹码?”
3.“在不确定的时代,如何打造‘反脆弱’职业力?”
“今天的活动不是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帮你们建立应对变化的思维工具。”——宋老师的开场寄语点燃学生参与热情。
第一幕:朋辈力量——职场初体验:从矛盾到顿悟的成长之旅
来自智能工程学院/新言书院的陈昊泽实践感悟到:寒假在玩具厂实习时,我发现同一批次玩具存在色差却被要求按合格处理。朋友建议用数据说话,我用Excel统计损耗后,车间主任认可表格比批评更有效。这让我明白,解决问题需找价值锚点,基层经历是理解商业社会的必修课。
教师点评:从最初面对问题时的焦虑,到最终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李同学的这一转变清晰地展现了他职业认知的升级。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基层工作绝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一扇了解真实商业社会的重要窗口。就像他在这次经历中所展现的,当我们用专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时,那些看似平凡的基层经历,都将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第二幕:把脉开方——教师诊断工作坊
简历优化:侯老师用“STAR法则”改造学生简历,当场提升信息密度:“量化成果比堆砌形容词更有说服力”;
赛道选择:面对“就业or创业”的迷茫,宋老师引入“风险-能力矩阵”模型,指导学生用5个维度评估自身适配性;

来自智能工程学院/新言书院的感叹:“开场三问像一剂清醒剂,让我重新审视所谓‘热门赛道’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第三幕:思维碰撞——师生圆桌对话
在活动高潮环节,张晨阳老师与同学们围绕“稳定编制与新兴行业如何抉择?”展开激辩:“不要用‘躺平’逃避选择,要用‘精准努力’对抗焦虑。”
来自大数据学院/新言书院的孔令辉同学说到:“教师教会我们‘系统思考’,但敢试错才是年轻人的超能力!”
本次“助力未来,成就梦想”活动在掌声与思考中圆满落幕,但职业探索的征程永不终结。正如张老师在闭幕致辞中所言:“教育不是雕刻固定的轨道,而是点燃野火,让每个生命在风的方向里找到自己的燎原之势。”未来,学校也将继续与教师联手为学子搭建“从认知到创造”的赋能生态。青春的答案从不写在标准试卷上,而在每一次与社会碰撞的火花中——当职业启蒙的星光点亮年轻的眼睛,我们终将见证更多破土的新芽,在时代土壤里长成自己的星辰大海。
李伟、王恒帅、刘浩东:面试技巧提升行动——解锁职场通关密钥
(行政管理学院/海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东岳书院)
面试,作为求职者与雇主深度对话的窗口,其表现优劣直接决定了个人能否在激烈竞争中斩获心仪职位。为助力学子提前备战职场,强化面试实战能力,李伟、王恒帅与刘浩东联合推出“面试技巧提升行动”。活动于2025年3月19日下午14时在九河书院举行,为同学们揭开面试成功的核心密码。
从“为何面试”到“如何破局”:多维解析面试本质
活动伊始,李伟老师以“面试为何是求职成败的关键”为引,通过“如何在三分钟内打动面试官”“如何将经历转化为竞争力”等互动问题,点燃现场学生的思考热情。他强调,面试不仅是能力的检验场,更是个人特质与企业文化匹配度的双向考察,而精准的面试策略能帮助求职者化被动为主动,掌握话语权。
深度准备:从自我认知到企业研究
李伟老师指出,面试的成功始于系统性准备。他围绕“知己知彼”展开讲解:
自我梳理:通过SWOT分析法厘清个人优势、技能与成就,提炼与目标岗位契合的“价值标签”;
企业洞察:深入调研企业背景、业务模式及岗位需求,将个人经历与公司发展痛点精准对接;
模拟实战:借助“角色扮演”“压力面试”等场景演练,提升应变能力与心理韧性。
现场,李老师以“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岗”为例,演示如何将校园项目经历转化为体现创新力与执行力的面试故事,引发学生共鸣。
面试现场:技巧与原则并重
针对面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李伟老师总结出五大黄金法则:
STAR法则:用“情境-任务-行动-结果”逻辑结构化表达,凸显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呼应:紧扣岗位描述中的能力要求,高频传递匹配信号;
非语言沟通:通过眼神交流、姿态管理展现自信与职业素养;
提问艺术:以“团队发展空间”“项目挑战”等高质量反问彰显主动性;
真诚至上:避免模板化回答,用真实案例与情感传递个人特质。
为深化理解,李老师邀请学生进行即兴模拟面试,通过现场点评指出常见误区,如“过度自谦”“细节冗余”等,并给出优化方案。
面试之后:细节定成败
李伟老师特别提醒,面试结束后的跟进同样关键。他建议学生在24小时内发送感谢邮件,重申岗位契合度,并补充面试中未充分展示的亮点。同时,他鼓励建立“面试复盘表”,记录问题与反馈,持续迭代应对策略。
一小时的活动全程高能,案例解析、情景模拟与互动问答交织,学生们直呼“干货满满”。王恒帅与刘浩东导师亦从跨学科视角,分享了行业面试趋势与跨岗位转化经验。活动尾声,李伟老师寄语学子:“面试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次自我价值的对话。当你用专业与真诚打动他人时,offer自会水到渠成。”
编者札记:全生异科导师们之间互相协作、互相支持,共同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院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