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紫薇花盛开,从游共成长。全生异科导师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各类育人资源,以饱满、热情、创新的思想贯彻责任与爱,构建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不断涌现出真实、感人、催人奋进的成长故事。使“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校园文化,正在悄然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师生在校园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作者简介:林森,中共党员,育英书院执行院长,大数据学院全生异科导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硕士研究生,管理学、文学双学士,2022年度、2023年度完满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曾两次获得“青马工程”完满教育骨干班“优秀班主任”称号;曾获得泰山科技学院“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指导“策面”营销工作室取得全国高校2022商业精英挑战赛获得省赛二等奖、国赛二等奖;2023年度“中图科信杯”全球品牌策划大赛山东省总决赛一等奖、三等奖,国赛三等奖;近年来工作于书院制改革与建设一线。
那年初秋,天气渐凉,书院旁的草坪和树都开始泛黄。我站在书院门前的台阶上,望着不远处的泰山山麓,思绪飘得很远。
我第一次见到马犇是在书院的开院仪式上,那是一个明媚的早晨,阳光透过书院高耸的屋檐洒在地板上,照亮了那些在新学期里满怀期待的年轻面孔。人群中间,他格外显眼,笑得灿烂而自信,似乎与身边的所有人都已经成了朋友。无论是在与同学交谈,还是向老师们打招呼,他的眼神中都透露出一种无所畏惧的光芒。彼时,他还不是我的异科学生,但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样外向、乐观的性格一定会让他顺利融入大学生活,并且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每次看到他在活动中活跃的身影,我甚至觉得他是个有很强领导力的学生。
是的,作为马犇的异科导师,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年少得意,意气风发,仿佛天生就是社交场合的宠儿。但他身上有一种不同的东西,一种我当时未能察觉的隐秘情绪,像是潜伏在明亮笑容背后的阴影。
那是军训后的某个下午,作为评委的我,在一次校级的演讲比赛上再次注意到他。这次的比赛规模不小,参加的选手都是各个学院的大一年级精英。他上台时依旧自信满满,台下的同学们也都为他喝彩。然而,当他开始演讲时,我却察觉到他的不自然——手指微微颤抖,声音里透出一丝僵硬。他念到一半时,突然卡住,脸色略显苍白,几乎是机械地将剩下的内容草草讲完。
台下的掌声依旧热烈,他的笑容依旧自信而阳光,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一种不安的光芒,那一瞬间,我忍不住想:他真的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坚定吗?还是他其实在掩饰什么?
作为老师的身份,想要制造一些独处的机会与他谈心,还是很容易的。从开始的躲闪,否认,到后来我的几次推心置腹后,他才逐渐敞开了心扉。这对于我来讲,相比其他同学,可能费了三倍以上的力气。倾听者总是更受同学们的欢迎,我听他讲述自己从小作为留守儿童的经历,讲到那些年里他是如何学会用外向的性格来掩盖内心的孤独和不安。他说,小时候他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少了些什么,总是害怕被人瞧不起、被孤立。于是他拼命想在群体中获得认同,尽可能表现得“完美”。他直白表达着自己没有别人那样的家庭资源和背景,所以必须比别人更努力、更优秀,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站稳脚跟。
在之后的闲聊,我们在学校书院中、餐厅里、镜湖旁。越是熟络,我也更加了解到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原生家庭的无奈造就了他幼时经历,在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被抛弃、被忽视的恐惧。他表面上的阳光自信,其实是一种对内心脆弱的过度补偿。他用看似轻松的社交手段来掩盖内心的不安,试图通过讨好别人、成为群体中的“领袖”来获得安全感。但这种安全感是脆弱的,一旦环境变化或压力增大,他便会陷入焦虑和孤独,所有的安全感变成昙花一现。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少年时的某些人生片段,仿佛看到了当年另一个害怕孤独的影子。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表现出了一种典型的“假性自信”或“伪装的自我”。在面对焦虑和不安全感时,常常会通过构建一种“表面的自信”来应对内心的脆弱。这个学生的社交表现正是这种防御机制的典型体现。对于他而言,小时候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他在情感上缺乏稳定的依靠和支持。这种情感上的缺失会形成一种“不足感”,让他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为了应对这种不足感,也就发展出了一种过度补偿的行为——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在人群中扮演领袖角色、时刻表现得自信满满,以此来掩盖内心的自卑。这种假性自信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让他在面对他人评价时能保持内心的稳定,不至于轻易崩溃。然而,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他必须时刻保持这种“完美的表现”,一旦暴露真实自我,他会陷入更加深层次的焦虑。
逐渐熟悉的陪伴,也让我捕捉到了马犇内心的柔软和敏感。那天,无意之间跟他聊起人生梦想的话题,马犇突然跟我说道“老师你不觉得我们专科生或者专升本的,人生注定晚了一年么?”那一刻,我内心猛地一颤。那种失落感就像冷风扑面而来,充满无力的“注定晚点”击中了我的某根神经,我当时有些不知所措。原来专科生,专升本的学生们,他们一直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下,错过了原本该有的节奏。作为老师,我从未真正意识到,这些孩子心里承载着多么沉重的自卑和无奈。火车晚点,成了他们人生的隐喻,像是他们在与命运的一场追逐赛里,永远慢了一步。
思虑再三,我决定做点什么,适逢海右12月生日会正在准备,于是借用书院工作的便利,我和其他几名老师,还有学生会的同学们一起讨论谋划,对原本策划方案进行大量调整,甚至特意设计了模拟火车晚点的语音播报的环节,生日会就此正式成为一趟注定晚点的列车。
那天晚上,书院的大厅被布置得有些不寻常。蓝色的横幅挂在高处,站牌有序摆放在门口,仿佛象征着我们正在迎接一种特别的“迟到”。近百名学生、老师,聚在一起,手里捏着粉色的“车票”入场券,像是在等待一场仪式。活动开始前,我为这从未有过的尝试而紧张,但也充满了期待。
灯光逐渐暗下,播放的背景音是一阵火车行驶时的低沉轰鸣声。忽然,扩音器里传来那熟悉的“火车晚点”语音播报——“各位旅客,K1130次列车因机车故障晚点,预计到达时间延迟10分钟。”
接着是一只特别制作的视频。那是我们采访了老师和同学们关于人生晚点的话题,其中包括他们讲述各自经历的片段——那些拼搏、迷茫、失望的瞬间。还有一些老师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我也在视频中出镜,讲述我人生中曾经历的几次“晚点”时刻——错过的机会,未实现的梦想,甚至是那些看似无用的坚持。
随着视频的播放,气氛愈加沉重,但我也感受到那一点点积蓄起来的某种力量。当视频最后一幕落下,屏幕上缓缓出现一句字幕:“人生没有晚点不晚点,只有惊艳不惊艳。”
这句话似乎戳中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尤其是马犇。我看见他肩膀微微一抖,低下了头,整个人仿佛陷入了一片无声的黑暗中。他的嘴角紧绷,显得脆弱不堪。那个严肃的语音播报,不仅是火车晚点的通知,更像是他们这些孩子人生的缩影。
当我再望向马犇,他已然泪流满面,双手捂着脸,假装坚强的肩膀在一颤一颤地抖动着。那个一直装作无所谓、对人生满怀不屑的男孩,终于在这句“人生没有晚点不晚点,只有惊艳不惊艳”里获得了认同。我知道,这并不只是为了那一年错过的时间,而是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无力感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
整个活动现场被音乐包裹着,仿佛每张纸巾里的泪水都在呜咽,回荡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那一刻的我也知道,我的学生们,终于可以开始尝试卸下一直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包袱,而我一直误会他们,那是骄傲或无所谓。
活动结束后,马犇走到我面前,红着眼睛,稍微带着抽泣地说:“老师,谢谢你们。”他的眼神与往常不同,少了那份曾经的轻狂与不屑,多了一丝柔软和坚定。他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勇敢前行。
自此之后,马犇逐渐卸下了伪装,有事没事就往我们办公室扎,跟学生会的同学们更是打成一片。他不再觉得自己人生“晚点”,而是接受了那段延迟的过程,也重新给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他开始相信,晚到并不意味着错过,而是一种新的契机。
而我,作为他的异科导师,看着这个曾经自怨自艾的学生,终于在迷雾中找到方向,心中也有一丝欣慰。我知道,这场“K1130人生列车生日会”或许不会让每个学生立刻走出困境,但至少,它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的人生节奏都有自己的时间表,迟到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趟旅程中,他们依然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这段旅程,不仅是带给马犇的人生蜕变,也是我作为导师的成长与收获。他离开学校时,专门来我办公室跟我打招呼,脸上带着从容而坚定的微笑。我知道,他未来的路将会更加广阔且充满挑战,但我也确信,他已然准备好去迎接那些未知的挑战,并且会惊艳全场。
时至今日,当我再次回忆起那段日子,我依然感到心中有一丝温暖和感慨。作为书院发展导师,我见过太多迷茫与困惑的年轻人,他们在寻找自我、追求梦想的路上跌跌撞撞,而我能做的,仅仅是陪他们走过这一程。教育,或许并不能改变所有人的命运,但它至少可以帮助一些人在迷茫中找到光亮。
银杏树下的黄叶随风飘落,书院里又迎来了一批新的面孔。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而我知道,在这些年轻人中,必定有人也会经历和他类似的迷茫与挣扎。他们将会在这片校园里寻找答案,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而我,依旧会站在这里,静静等待他们走过我曾经看见的那些风景。
导师哲思:作为导师,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所谓的”教育究竟是在教给学生什么?是知识、技能,还是如何在这片复杂的社会丛林中生存?在学生们拼命追逐所谓的成功时,我有时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究竟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他们真正想要走的?又是什么让他们在做出选择时如此犹豫和挣扎?
时间过去了两年,当再次想起我的那个学生时,我才明白,每一段看似平凡的经历,其实都会是每一段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转折。
教育的核心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陪伴学生们走出他们内心的阴影,让他们能够真正以自己为骄傲,勇敢地拥抱生活。教育之于“成长”,是外在标准的达成,而对于学生,我更愿意称之为“生长”。真正的生长,不是向外追求成功,而是向内找到那个无所畏惧的自己。可我们常常把这种成长误解为获得外在的成就,殊不知,在无数次失败和迷茫中,才能找到那份内心的坦然,青年人才能真正找到属于个人的生长方向,找到自己的年轮,更进一步达成为人生做好准备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