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紫薇花盛开,从游共成长。全生异科导师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各类育人资源,以饱满、热情、创新的思想贯彻责任与爱,构建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不断涌现出真实、感人、催人奋进的成长故事。使“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校园文化,正在悄然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师生在校园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作者简介:陈鹏,中共党员,育英书院发展导师,大数据学院全生异科导师,军事理论教师,2024年度完满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硕士,文学学士,硕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期间获得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大连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曾发表3篇期刊论文,在山东社科论坛2023发表《书院传统文化及其对高等教育建设的启示与策略》会议论文,曾参与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提交1篇资政报告并被教育部采纳。现在负责育英书院场地管理、综合事务、学生团队建设、品牌概念输出等工作。
所有的相遇,都是有意义的,在于照亮彼此!我们带着各自的故事,交汇在某一个瞬间。或许是一场偶然的邂逅,或许是一次刻意的等待,每一次相遇都犹如一束光,照亮彼此的心灵。
冀望,一位来自福建的大男孩,开朗、健谈的性格,温柔、善良的品质,让我们很快成为了知心好友。那么,关于我们的“偶遇”故事即将向各位缓缓道来。
“老师,我找陈老师!”
去年十月份,我与我的异科学生第一次见面,我们选在了海右书院的盲点靶场,用小凳子围坐一圈,他们一个个自我介绍,我也对照着名单,努力记清每一个人的面孔。等轮到林冀望同学的时候,我发现他并没有来,当时想着后续单独找他一次吧,但是没想到,我们的第一次“偶遇”就这样悄然来临。见面会结束,我刚刚送走我的其他异科学生回到办公室,一个大男孩匆匆跑过来,站在门口。一声“报告”,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也许是四目相对的原因,他快步走向了我的办公桌。
“老师,您好,我找陈鹏老师!”
“我就是。”
这是我与冀望的第一次对话,现在还记忆犹新。我记的那一天我们聊了很久,也让我对这个大男孩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很健谈,也非常喜欢和我聊天。“老师,我们学校离市区远么?”“老师,书院是什么?”“老师,你多大了?”“老师,你是哪里人?”......我为他介绍了我们的学校,给他解释了什么是书院,我们从家乡的习俗聊到个人的爱好,这次的“偶遇”打开了我们的话匣子。最后告别时,我还开玩笑地和他说:“下次来办公室直接进,不要打报告了,要不我不让你进来昂!”
“老师,我看到你了!”
我与冀望的第二次“偶遇”是在去年的十二月份。我记得那天傍晚,我去五汶书院送文件,路过5K健身中心,没过几分钟,微信收到了冀望的消息:“老师,我看到你了!”当时我还挺纳闷,冀望在哪?不一会他穿着一身运动装,满头大汗地从健身中心出来:“老师,你咋在这呢?我刚才从窗户里看到你路过。”当时我夸他眼神真好,但当时我内心里早已喜悦爆棚,学生主动和我打招呼的那种“窃喜”之感到现在我还记得。
“老师,你健身么?”
“不不不,我没太接触过。”
十二月份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我害怕他着凉赶紧拉着他回到健身中心里面。可能因为我说我没太接触过健身,他竟然一一给我介绍起什么是哑铃,什么是卧推,什么是自由深蹲。说着他还给我拿起了一个哑铃,让我试试。这一刻我真正意识到,互动交流是一种师生的双向奔赴。直到现在他还时不时和我分享他每个月的健身计划,他有时也会和我开玩笑:“老师,快来加入我的健身小队吧,带着你练出腱子肉,成为猛男!”他真的把我当作一个知心的朋友,让我了解他的爱好,了解他的生活状态,让我们彼此之间有一个永不断开的链接。
“老师,回头笑一个!”
有时候想想,我与冀望之间还挺搞笑的。今年四月份学校开展第五届校园体育文化节,书院开展了“海跃大作战:飞盘”活动。在明湖中我们有一个水上飞盘的区域,在水里我与参与的学生们“激战正酣”,突然岸边传来呼喊。
“陈老师,回头!笑一个!”
“啊?”
回头一看,冀望在岸边拿着手机正在给我拍照,还没反应过来,飞盘打起的水花溅了我一脸。直到活动结束,冀望依旧在岸边,我问他:“你报名参加这个活动了?”“没,没抢到,刚才路过看到你在水里,我就立马过来了。”我带着他一起玩了玩飞盘,他也展示了给我拍摄的照片,真别说有几张拍的挺好的,但也拍到了我满脸是水的丑照,直到现在我还在“威胁”他:“照片删掉了么?删掉了么!”我和冀望之间可能真的一种偶然的向心力,吸引着彼此相遇,带动着彼此共同成长!
“老师,你肯定有空!”
偶遇成了习惯,就变成了相约而遇。冀望和其他学生不太相同,他喜欢给我打电话,我也熟悉了他相约的方式。
“老师,我想找您聊天。
你有空么?你肯定有空!”
“来吧!”
我很喜欢他这种开朗的性格,每次来找我,我不管多忙,我都会挤出时间来和他聊聊天。有时候我们的话题非常开心,聊一聊近期的健身成果,聊一聊他听到的“八卦”消息;有时候我们的话题也比较沉重,家庭的不理解亦或者是迟迟没能谈一场恋爱;有时我也会给他交流一些生活经验,如何待人接物,怎样规划职业,学会平衡时间等等。另外,我发现我们的话题没有局限于学校之中,他说他想带我“疯狂星期四”,那我们就来一次“说吃就吃的肯德基”。我说你想不想见识一下什么是“三挡起步”?他二话不说坐上了我的副驾......我们的交流和互动总是那么轻松,总是那么愉悦。
就在前几天,我问冀望,这一年在学校有没有斩获什么奖项荣誉。他挺不好意思的回答:“我这一年挺混日子的。”我意识到我问错了,其实成长有时候不能用奖项和荣誉来衡量,他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他能找到自己的爱好,他能在学校能开开心心地学习和生活,也许这是对他对于“完满”的真正理解。
行文至此,我与冀望相处的点点滴滴不能完全呈现,和冀望一样其他的28名我的异科学生们,我们在学校里的不断的“偶遇”着,我们的故事线不断延伸着,也许这一次次的“偶遇”让我们照亮着彼此,让我们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