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紫薇花盛开,从游共成长。全生异科导师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各类育人资源,以饱满、热情、创新的思想贯彻责任与爱,构建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不断涌现出真实、感人、催人奋进的成长故事。使“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校园文化,正在悄然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师生在校园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作者简介:中共党员,讲师,淬炼商学院教师,通信工程学院、东岳书院全生异科导师。获校级远景特级教师1次、教学优秀奖1次;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1次,优秀奖2次;主持校级教改课题1项;参与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指导学生参加多项学科竞赛,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一、案例背景简介
李某,通信工程学院学生,来自泰安某个小镇的农村。他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一般,父母常年靠种樱桃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李某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勤奋节俭的生活态度,同时性格上比较内向、敏感。来到泰科后,李某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其他寝室舍友们恰好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总是一起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但李某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更多的时间去图书馆学习;而且因心疼父母,生活上较为节俭,李某不经常参加宿舍聚餐。因此,导致其跟舍友的关系比较疏离,不论是上课还是参加活动,经常是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
李某渴望拥有那种可以分享心事的亲密朋友,但他的敏感和自卑感却总是让他犹豫不决,不敢迈出第一步去主动结交其他朋友。他并不擅长交谈,在同学中常常感到自己像是一个局外人,难以找到合适的话题来加入他们的谈话。这种孤立感让他更加急切地想要找到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但这种迫切的心情反而让他在社交场合显得更加不自在,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社交上的困境让本身就有点内向、自卑的李某更加成沉默寡言,郁郁寡欢。
二、案例定性及分析
在心理层面上,李某对家庭背景的敏感性和自信心的缺乏是其行为模式的主要驱动力。与同龄人相比,他更倾向于不花钱的学习活动,而避开需要经济投入的社交活动。这种心理状态在他的社交行为和学习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内向和自卑影响了他社交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使得他每天郁郁寡欢,同时也限制了他大学生活的多样性。李某的敏感和自卑使其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在社交场合中出现不安和害怕的心理状态。这种焦虑可能源于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担忧,担心自己的行为或言语会被误解或评判,归根结底依然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从能力上分析,李某不善言谈,这表明他可能在交际技能上有所欠缺。这可能包括不知道如何开始对话、维持对话、或是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适应不同的交流方式。
从环境角度来说,环境对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学生们特别需要朋友的陪伴和团体的归属感。缺乏这样的环境可能导致他们感到孤立和自我怀疑,影响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学业表现。在高校这个多元化的环境中,李某的情况并不罕见,反映了一些学生在适应新环境时可能面临的困难。如何帮助像李某这样的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是全生异科导师需要关注的问题。环境中的每一个微小支持,如教师的鼓励、同学的接纳,都可能成为推动学生获得归属感、价值感的关键力量。
三、解决思路和实施方法
为了帮助李某克服社交和自我认同的障碍,尽快适应泰科的新环境,根本上还是要树立李某的自信心,然后慢慢拉近与舍友、同学间的关系。
(一)积极主动与他沟通交流,认真对待他的每一个想法,及时认可他的每一点进步,让他逐步认可自己;沟通中探讨关于同学相处的技巧,鼓励他主动的多参加完满活动,主动的与同学聊天,主动融入集体中。在与学生交谈时,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的想法,主动谈及他感兴趣的话题,不时地用“我小时候也这样,所以我能理解你的想法”、“你说的很对”、“某某老师私下跟我表扬你了”、“某某同学跟我说你乒乓球打得很好”等,在不经意的聊天中让他获知别人对他的认同。当得知他想参军入伍后,就积极的打听相关信息,帮助他了解入伍要求、流程和职业发展路径。鼓励李某在积极展望未来的同时,培育他内在的自信力量。建议他可以通过帮助舍友、同学解答学习上的困惑,带动他们跟自己一起学习等方式慢慢融入到集体中。
(二)将每次的异科师生见面活动的组织工作交给他负责:时间地点的确定,同学们生日、爱好的统计,物资的采购,场地的布置,人员的安排……。希望通过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切实锻炼他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帮助他逐步建立自信。每次活动过程中,都在“无意”中安排他与其他同学坐在一起,如共膳、生日会等,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环境。沟通中帮助他自然地融入到其他同学中去,与其他同学畅谈聊天,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消除隔离感,增加彼此间的了解。
(三)每次的大咖传记分享会结束后,都特意与学生一起回顾大咖成功前经历的苦难,从中寻找共鸣,正确认识自己的困境,并从中汲取力量。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向学生讲明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不能为了归属感而丢失自己的优良品质。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不为环境所忧,不为困难所馁。
四、取得效果
经过引导和努力,帮助李某打破了自卑带来的桎梏,当他敢于迈出第一步后,剩下的事情水到渠成般顺利了。在社交方面,他不再是那个总是独自一人的沉默寡言的学生。他不再害怕社交,开始敢于主动与同学交流,甚至开玩笑,变得阳光开朗了。在组织异科师生见面活动时,从开始的孤军奋战、不好意思找同学帮忙,到后来流畅自然的找同学帮忙,他变得大胆、自信了。
五、经验和启示
全生异科导师的角色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和责任。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全生异科导师是一个能够深入学生内心、理解他们情感和需求的存在。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像朋友一样倾听他们内向的烦恼和困惑,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
作为“成长伙伴”,全生异科导师在帮助学生融入集体环境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在集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作为“人生导师”,全生异科导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成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支持。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体系,以支撑他们在当下、未来的生活和职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