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敢当书院 >  新闻动态 >  信息正文

【敢当有感】美育课堂走向自然山野:在湖畔扎染中读懂秋天

时间:2025-11-14 13:38:17    作者:敢当书院    来源:     点击数:

明湖畔的秋阳裹着草木气息,浸染着靛蓝的布料在山坡上舒展,11月12日下午,敢当书院联动建筑工程学院的“山野美学第3季:取之于蓝·染秋日”在明湖畔山坡温情启幕。泰山草木染第三代传承人靳爱军、第四代传承人宋先骁与300余名异科师生一起以扎染为纽带,共探非遗技艺中的秋日浪漫,将“染秋”的诗意融入校园感知与生活美学。

染进秋光里:一堂湖畔的美育启航

一曲秋日限定的歌曲《我还记得那天》拉开了活动的帷幕,当扎染服饰走秀的身影穿梭在明湖波光里,蓝白交织的纹样将山野美学具象成流动的风景。随后,敢当书院为靳爱军老师颁发项目工坊校外导师聘任证书。

“扎染于我,是夏日清柔、秋日沉静,更是一段温暖成长。”敢当书院学生代表毕梦茹在扎染课程发布环节分享道。本次活动同步推出的扎染课程包,将扎染从单一手作拓展为访谈、礼仪、阅读、标本、香薰五门联动课程,让扎染技艺延伸出文化、思想与生活的多维触角。

染进创意里:一折一染间唤醒秋天记忆

“用绳结捆扎布料,把秋叶夹进褶皱里,这样染出的纹样,会藏着整个秋天的形状。”在扎染助教的讲解后,师生分组创作,棉布、皮筋、秋叶在手中翻转缠绕,明湖畔的山坡成了天然的创作工坊。

当浸满靛蓝的布料被放入染缸,扎染知识问答掀起互动高潮:“扎染起源于哪个国家?”“每件作品的纹样都一样吗?”答对的同学捧着扎染书签,笑意与手中的作品一样鲜活。靳爱军老师感慨道:“学习扎染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对美的感知与表达能力的提升,重在体验过程中激发创意与审美力,而非仅作为谋生手段。”

布料拆开的瞬间,惊呼声此起彼伏,敢当书院/大数据学院的王双向她的朋友展示了她的作品:“不敢相信这尽然是我染出来的,还有树叶的形状。”有的布料晕染出秋叶的脉络,有的裹着绳结的留白像山雾,每一块都是独属于创作者的“秋日限定”。师生们举着作品合影,蓝白交织的图案里,藏着各自眼中的秋。直至结束,有同学依然恋恋不舍的与工作人员说道:“什么时候可以再办这样的活动,本来想去商场体验的,没想到在学校里就有这么有意思的互动。”

染进生活里:山野诗意封存日常

山坡体验虽近尾声,敢当书院的系列活动仍在延续。宋先骁老师在伴步·咖啡馆(103)开启扎染访谈,从草木染的古法制剂聊到当代设计,深入探讨蓝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敢当书院/远景学院的刘泉麟感叹道:“以前只是觉得扎染就是随便捆几下,原来还有这么多手法!”无边·项目工坊集成空间(104)内的扎染礼仪局中,同学们从日常穿搭入手,让古老工艺与当代生活优雅对话;一览·大咖书屋(201)的阅读会上,《颠覆者:周鸿祎自传》的哲思与染布气息交织,参与者在创造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从与传承人的深度对话,到以手创物的温度体验,这场以“蓝”为线索的山野美育课堂,最终超越了技艺本身,成为一场与秋日的对话、与传统的接续,以及与内心自我的相逢。它让抽象的季节与美学原理变得可感可触:是布料的纹理,是香囊的气息,是书页间的哲思。 未来,敢当书院将系统打造“行走的美育课堂”序列,推动美育场景从课内走向户外,从知识传授转向场景浸润,致力在自然与社会深处构建“文化育人新场域”,打造更多项目化、具身化的学习体验。

染秋色,悟匠心

在宋先骁老师的访谈中,我才知道看似简单的蓝染,背后竟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和复杂的古法工艺。而在亲手操作时,我才体会到,要染出一片理想的扎染布,需要多么细致的折叠与捆扎。这不仅仅是手工,更是一场与耐心和专注力的对话。

---育英书院/淬炼商学院 徐晓瑞

我很惊喜,扎染技艺可以如此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从服饰走秀到微型香囊,从阅读分享到日常礼仪,这场活动扎染的影子无处不在。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穿戴、可以品闻、可以阅读的活态文化。这次活动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门后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更加广阔和生动。

---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 王萃


撰稿:敢当书院/大数据学院 秦奕涵

育英书院/艺术传媒学院 王韵宁

敢当书院/行政管理学院 张心宇

拍摄:敢当书院视觉传达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