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要早起去健身,结果还没开门,也没有事干。”敢当书院/大数据学院的章静瑶同学一句真实的感慨,道出了清晨时光被闲置的遗憾。在敢当书院,我们相信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在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在于每一天、每一刻是否被温柔以待。书院从不缺少夜晚的热闹,而那些静谧的清晨,同样值得被珍视、被充盈。正是这份对晨光的尊重,催生了蜂巢餐厅的诞生。


10月24日下午,这个温暖的“蜂巢”在石巷口庭院正式向师生们张开怀抱。一场温暖的开业仪式,在青春洋溢的改编歌声中温暖启幕。书院部部长白军彭、团委副书记马凯旋、团委陈婷、桑晓涵老师同敢当书院200余位异科师生,共同见证这个用早餐唤醒清晨的空间诞生。
一间餐厅,一处清晨归宿

“去年那枚印着敢当LOGO的月饼,让离家的第一个中秋节变得甜蜜而安心。”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的贾尚龙回忆道。这份温暖,在女生节清晨他递出的三明治里,化为了更深的感触。“原来书院的温度,真的能通过一份早餐,传递到这么多人心里。”

而将这份感触化为现实的,来自于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隋欣琪。“书院应该有一个地方,能温柔地接纳每一个清晨早早醒来的灵魂”清晨,一次与同学的对话,让她的想法逐渐变成了现实。从早餐派发者到餐厅主理人,蜂巢餐厅也成了她愿意早起奔赴的地方。
作为首批顾客的霍千慧同学(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则幸福地分享着她的“小发现”。“在这里边吃早餐边看新闻,我才发现,考研政治里那些知识点,原来就藏在每天鲜活的热点里!”一顿早餐的功夫,既喂饱了肚子,又武装了脑子,她笑着说,这里完美实现了她的“早餐自由”和“备考自由”。



“我们希望能温柔地珍视每一个时辰,蜂巢餐厅就是我们交给清晨的答卷。”蜂巢餐厅项目指导教师赵晓宇发布系列课程及15分钟晨间生态圈释义。敢当书院从蜂巢“群居共生”的意象中汲取灵感,希望打造一个温暖的“巢”,将早餐供应的“原生感”、交流互动的“社交感”、晨间自习的“存在感”、服务互享的“共生感”、碎片化学习的“自然感”以及书院生活的“松弛感”细细串联,编织成一个独属于清晨的生态圈。”她希望,这个空间能打破课堂与生活的边界,让教育在晨光、咖啡与早餐的香气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一场仪式,一次破土新生



敢当书院/行政管理学院的麻婉霞同学正式发布了蜂巢餐厅主题Logo,并对其设计理念进行阐释。整体造型既构成“谷”字,呼应餐厅的五谷之本,又形似一只灵动的小蜜蜂,巧妙融合蜂巢文化中“勤劳、共创、共生”的精神内涵,传递出“在书院,每一粒种子都能被看见、被滋养”的育人愿景。随后,在全体师生的共同见证下,学生代表隋欣琪、贾尚龙与教师代表白军彭、马凯旋共同为蜂巢餐厅剪彩。印有Logo的彩带缓缓落下,现场掌声热烈,标志着蜂巢餐厅正式投入使用。来自敢当书院/行政管理学院的李梓博和新言书院/大数据学院的姜奇承舞动的瑞麟祥尾狮与育英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李启隆和育英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李昊舞动的幽紫獬豸狮将仪式氛围推向高潮,灵动的狮队引领这师生走向蜂巢餐厅,沉浸式的餐厅体验之旅也随之正式开启。
一份餐食,一次灵感碰撞




蜂巢餐厅内,暖意与思绪一同流淌。蜂巢餐厅内,师生们沉浸于阅读与交流,多位同学分享了他们的读报感悟。来自五汶书院/行政管理学院的匡华欣从“美育育人”的报道,联想到书院的舞狮、扎染与蜂巢餐厅本身的空间之美,“我虽然不是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是在书院,总能感受到书院里的美,舞狮之美、扎染之美……。在这所学校,学到的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有‘美感’”。


敢当书院/行政管理学院的张心宇和她的全生异科导师刘佳敏结合报纸中五育新闻报道与大家分享道:“蜂巢餐厅本身就是生动的“六维”育人场,将餐饮、知识、互动与成长紧密联结。”我们相信,每一个热气腾腾的餐食,每一次分享与碰撞,都将在这里,产生更多成长的可能。

蜂巢餐厅的启幕,是敢当书院写给所有学子的—封“清晨情书”。它用一份早餐的暖意,将阅读、交流与思考串联成晨光中的第一课,使教育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自然发生,润物无声。未来,蜂巢餐厅将作为书院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持续完善晨间育人机制。书院将以此为契机,系统构建涵盖人文素养、社会认知、国际视野与生活美学等多个维度的课程模块,有效推动学生“碎片时间”向“成长时刻”转化,进一步夯实全时段、全方位育人格局,为学生提供更加完整、深入的教育生活体验。


一次分享,一份暖意:
在敢当书院蜂巢餐厅的活动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家文化的温暖与力量。从参加者到主理人,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进来,特别开心。在这里大家一同看新闻吃早餐,享受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未来,我们会设计更多主题让大家参与。欢迎更多同学加入蜂巢餐厅,一起做“知食分子”,在这里开启每一个充满活力的早晨!
--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 隋欣琪
参与蜂巢餐厅开业活动,最打动我的是分享环节。当我鼓起勇气讲述对新闻的感悟,竟收获了大家的认可和一杯咖啡。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咖啡的香气,还有阅读时的思考,都让我觉得,这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书院里一次充满意义的成长印记,让我对“家文化”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敢当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丁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