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敢当书院 >  新闻动态 >  信息正文

【敢当有感】法槌初响!敢当书院校园学生法庭巧解“签到之困”

时间:2025-04-25 11:23:25    作者:敢当书院    来源:     点击数:

“我宣布,敢当书院‘青未了’校园学生法庭首次开庭!”4月25日,敢当书院202响起清脆法槌声,由16名学生组成的“青未了”校园学生法庭首次开庭。30余名师生围绕“指尖派活动签到系统故障”引发的学分争议进行讨论。这场沉浸式法治实践通过责任共担的创新调解方案,以“我为同学办实事”为目标,为校园治理提供“规则与温度并存”的示范样本。

启动!在规则与温度间寻找平衡

在启动仪式上,敢当书院发展导师赵晓宇宣读了敢当书院首届学生法庭工作人员名单,执行院长马凯旋为16名法庭工作人员佩戴特制校园法庭勋章。来自瞻岩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立案登记员孙岐同学带领团队宣誓,将法治信仰注入青春誓言。这支由书记员、调解员、立案登记员等组成的校园学生法庭团队,将朋辈调解理念具象化为岗位使命,从书记员“原声实录”的客观中立,到调解员“平衡规则与温度”的柔性智慧,每个岗位都被赋予了具象化的使命注解。

事故or故事?一场签到故障催生的青春法庭

案件来源:某次校园活动中签到系统突发卡顿,导致部分参与者未能成功记录考勤。原告方主张“系统故障非个人责任”,并提交同组伙伴证词、活动现场照片及视频,要求补加学分;被告方则强调“证明效力存疑”,担忧随意补分可能引发连锁争议。

双方在质证环节激烈交锋:原告质问“为何未启用纸质签到备选方案”,被告反诘“如何证明全程在场”,矛盾一度陷入僵局。五汶书院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调解员吴梦婷同学敏锐捕捉到争议核心,通过两轮关键提问打破僵局:“原告是否即时寻求现场帮助?”“组织方是否提前告知补签规则?”在得知活动方未明确应急预案后,调解员吴梦婷同学提出“有条件补签+部分加分”的阶梯式方案:原告需补充活动群聊天记录等佐证,经核查后按实际参与度补录部分分数。方案既维护规则,又以“责任共担”思维承认组织疏漏,最终获双方认可。达成协议后,原告方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的李林同学明确了“规则框架内的平衡”,被告方敢当书院/陈璐娜同学则反思“程序瑕疵不是沟通终点”。双方的和解也为校园治理提供了“规则与温度并存”的实践样本。

敢当书院“青未了”校园学生法庭的首次开庭不仅还原了真实法庭的庄重流程,更以沉浸式体验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念融入实践,以“指尖派活动签到加分纠纷”为案例,为师生呈现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

共建!从个案调解到治理规则重构

活动现场,来自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刘增静作为教师调解员为法庭工作人员带来以“学生法庭工作注意事项”为题的专题培训。刘老师以辅导员工作经验为循,结合自身心理学专业背景,明确了“不打断、不人身攻击、只陈述事实”的调解规则,并示范非暴力沟通,她指出“其实,90%的校园矛盾本质都是沟通错位。我们作为调解员,调解不是把开水变成冰水,而是帮它自然降温到能解渴的温度。我们提供的不是判决锤,而是为矛盾双方打造一个公正交流的平台”刘增静老师以一次宿舍矛盾为案例分享其调解经验,讲述了在解决学生矛盾时的独特技巧,指出矛盾调解的破局关键。

敢当书院执行院长马凯旋老师则表达了学生调解团队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勾勒出“青未了”校园学生法庭的三维发展蓝图:在诉讼渠道上,将开通“线上建议直通车+实体提案箱”双轨通道,针对高频纠纷进行开庭;在能力建设上,启动调解员培训计划,通过模拟听证会、经典案例复盘会提升团队生活思辨力;在资源整合层面,联合书院、学院等平台,创新开展校园学生法庭周边活动,形成“学生提案-法庭调解-制度优化-活力常态”的治理生态。

来自敢当书院/远景学院的学生法官蓝紫文回忆道:“当法槌落下的那刻,我感受到了具象化的公平,它不仅是调解协议的落定,更是规则意识在校园生根的见证。”这场持续60分钟的学生法庭校园实践证明,矛盾不是死结,是成长的绳结。“青未了”校园学生法庭作为书院校园自治的创新实践,敢当书院也将持续开展更多元的法庭实践,开发“模拟听证”“规则共创”等多元场景,让更多学生从“规则接受者”成长为“治理共建者”,在规则与温情的碰撞中,我们看见的不只是纠纷的化解,更是校园自制的破土新生。

如果你有需求、有建议,请将你的想法填写下方登记表

投递至敢当书院“青未了”校园学生法庭。邮箱:gdsyxsft@163.com(或至敢当书院105办公室投递纸质版材料)

附件1:敢当书院“青未了”校园学生法庭案例登记表

摄影:敢当书院/通信工程学院学院 周圣捷

撰稿:海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 赵若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