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6日,敢当书院与建筑工程学院二十余名志愿者们再次相聚在泰山脚下的网红村落白马石村,以画笔为媒助力乡村焕新,用脚步丈量非遗文化脉络,为这个古朴的村庄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大家用手中的画笔在墙壁上勾勒出绚丽的色彩,以汉服为裳在古村的街巷中留下美丽倩影,在青瓦白墙间绘就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调色盘里画春天,绘就白马新画廊



活动伊始,白马石村党支部宣传委员、团委书记史洪波书记早已在村口等候,“大家都盼着你们带来的艺术创作,让村子能借这次机会变得更漂亮。”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便迅速投入到壁画创作中。调色盘里色彩斑斓,画笔在墙面上灵动飞舞。建筑工程学院师生与敢当书院共同绘制的“白马石”墙绘很快浮现在眼前。




大家观察这些字画中便会发现一些小彩蛋,“白”字中的“民宿”“女儿茶”等图案,将白马石村的自然特色展现得淋漓。高耸挺拔的竹子在“马”字中煜煜生辉,“竹园雨趣”描绘了竹林在雨中的清幽意境,让人仿佛能听到雨滴落在竹叶上的沙沙声,“碑林春晖”则体现了村里的文化底蕴,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岁月。“石”字中泰山的雄伟,石榴的丰硕,每一笔都饱含着对乡村的期盼。路过的村民们不时驻足观看:“家门前的石榴树画进‘榴花映日’啦!”眼中满是欣赏与赞叹,这些墙绘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更成为传播乡村文化的独特窗口。



墙绘创作过程中,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观看。一位路过的大爷问了我们是哪个学校的,并竖起大拇指称赞:“你们画得真好!原来泰山科技学院这么多有才华的娃,咱村子的这面墙可算亮堂起来了!”村民们的认可与鼓励,成为志愿者们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汉服遇见老砖墙,沉浸解锁国风体验

完成壁画创作后,志愿者们换上精美的汉服,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古村之旅。飘逸的裙摆、精致的发簪,他们的身影与古村的白墙黑瓦、绿树繁花相互映衬,宛如一幅流动的古典画卷。大家来到了村里的石墙前,这里的石碑历经岁月的打磨,承载着厚重的乡村风气。身着汉服的志愿者们手持薄扇,讨论着这古风古色的白马石村,“咔嚓”一声,相机记录下了此刻的美景。来自敢当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陈璐娜看着面前的石墙感慨道:“站在这里,看着这些古老的墙壁,再穿上汉服,感觉自己真的成为了这里的一部分,这种体验太奇妙了!”



红色的志愿服马甲与古风色的汉服相撞,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汉服与白马石村的相遇,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的完美融合。它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种回归历史、亲近自然的方式。


此次由建筑工程学院和敢当书院联合开展的墙绘志愿服务,通过两次的接力创作,不仅通过艺术为乡村赋能,提升乡村文化氛围,而且让双院中更多的同学了解到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那抹带着志愿红的笔触描绘的不仅仅是泰科、白马石村的文化风景,更是建工志愿者与敢当学子在协作中建立的友谊纽带。我们用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助力白马石成为美丽的“网红村”。
旧地重游,拾得新忆:
当我们再次踏上白马石村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一种熟悉而又新奇的感觉涌上心头。这里依旧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我们带着新的创意与热情而来,以画壁画、穿汉服拍照等形式,为村子注入新的活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满满。
---敢当书院/建筑工程学院 陈璐娜
画壁画的过程,墙壁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立面,而是我们表达对乡村热爱与理解的画布。每一道色彩的涂抹,每一根线条的勾勒,都是我们与这片土地的情感交融。这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让文化以直观且生动的形式得以展现和传承,让乡村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和倾听。
---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学院李林
撰稿:吕蓉 敢当书院/建筑工程学院
张智恒 汶阳书院/建筑工程学院
秦奕涵敢当书院/大数据学院
摄影:吕蓉 敢当书院/建筑工程学院
麻婉霞 敢当书院/行政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