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夏风轻拂,纸鸢起舞,寻风纸鸳:第一届育英风筝盛会悄然拉开帷幕。5月21日至23日,在育英以“传统技艺当代表达”为核心理念的文化盛事,正以风筝为媒展开序幕。国家级非遗潍坊风筝传承人陈玉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潍坊风筝世家第十六代传人徐洋深度参与,来自全校各学院、各书院的同学们自发组成参赛队伍,整场活动共辐射千余名师生。通过风筝课程、风筝制作、放飞竞技、非遗体验等多元形式,构建起青年学子与非遗文化对话的生动场景,让古老的风筝技艺在青春的土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匠心传承:非遗技艺点亮创意灵感


竹为骨,纸作衣。5月21日上午9:00,一场跨越空间的技艺对话正悄然上演。陈玉林老师为100余名同学线上直播展开风筝制作教学。指尖翻转间,一根细竹被削成薄如蝉翼的骨架,他分享道:“扎风筝讲究‘上下对秤,前后等力’,这竹条的弧度,藏着古人与风对话的智慧。”同学们专注的目光与惊叹声交织。来自新言书院/淬炼商学院的刘帅分享道,“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做风筝,今天我隔着屏幕,也能摸到传统手艺的温度。”
在互动答疑环节,同学们对有关风筝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提问,这场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的深度对话,不仅让学子们系统掌握了风筝制作的“扎、糊、绘、放”四艺精髓,更在年轻一代心中悄然种下非遗传承的种子,让百年技艺的脉络在时代土壤中持续生长。
巧手扎鸢:创意比拼尽显青春风采



5月21日14:30,午后的崖下回廊已变身创意工坊。十支充满活力的队伍齐聚于此,各自围绕独特主题,在风筝上挥洒创意。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与绘制图案的“刷刷”声交织在一起,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参赛选手们纷纷化身 “艺术家”,卡通人物在风筝上活灵活现、向日葵与星空的结合充满艺术气息、吉祥物“泰山”也要去“天空飞翔”。来自育英书院寻风纸鸢项目工坊主理人郭家秀(新言书院/淬炼商学院)感叹道:“不同于在纸张上作画,风筝的材质比较特殊,风筝纹理间有微微的透光感,颜料落在上面晕染的速度和方向都难以把控,这为装饰风筝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乐趣。”这些承载着青春创意的风筝静候展示,翘首以盼,期待它们在天空中舒展,化作天际线最灵动的青春宣言。
翱翔天际:纸鸢齐舞共赴天空之约

风筝不仅是纸与竹的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当我们以“队伍”为单位创作风筝时,每一根骨架的拼接、每一片绢帛的勾勒,都暗含着“和而不同”的智慧。5月23日18:30风筝盛会放飞时刻正式开始,活动由九河书院/大数据学院的李志昊同学主持。




活动伊始,十支队伍依次分享了风筝骨架里的故事,以及团队创作中对“非遗传承”的新理解。其中,乔昊吉吉队分享了他们所制作的风筝里的故事:“我们融合泰山科技学院logo、育英书院logo与完满教育标识。借风筝象征教育理念的代际传递、创新攀升与学生均衡成长,是教育与艺术结合的文化载体,寄寓成长期许。”我嘞个栋队则从“童年”为主题,分享道:“传递童真欢乐与积极生活态度,让风筝唤起童趣,在放飞中感受简单美好。”




随后在放飞阶段,选手们仰首凝视,眸光中满是憧憬与执着,手中的线,似是连接梦想与现实的纽带。同学们与风筝一同,追逐着风的脚步,拥抱天空的辽阔!十支参赛队伍精心制作的风筝,如同即将展翅的雄鹰,渴望在蓝天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这不仅是一次飞行测试,更是匠心与热血的实力见证!

徐洋老师以“中国风筝起源”为引,娓娓道来与风筝相伴的匠心故事。谈及泰科校园里的这场风筝盛会,她感慨道:“这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好模样。”她鼓励同学们亲手制作风筝,在竹骨纸衣的搭建中触摸传统智慧,让千年鸢艺在当代青年手中焕发新生。

随后,由徐洋,育英书院执行院长林森,育英书院寻风纸鸢项目工坊指导老师陈婷,大数据学院/育英书院全生异科导师马晓雨、冯雨婷五位老师们担任评委组,结合“风筝文化内涵、飞行性能、外观设计”三个维度进行点评并打分。


最终,斩匈奴队伍获得凌云逐风奖、一二三四五队获得墨韵匠心奖,什么对不队获得灵犀奇想奖、光辉岁月队荣获天工妙韵奖!由林森老师、徐洋老师为四支队伍颁发荣誉证书及非遗主题文创奖品。




艺术教育中心丧家犬乐队奏响《等风来》,在激昂的旋律中,三只巨型风筝作为压轴,在师生们热烈的欢呼声里,缓缓升空。金色的风筝上,清晰可见吉祥物“泰山”图案,以白墨为底的古育英书院创始人李汝桂卡通形象风筝,银线绣制的书生形象栩栩如生。而那只由育英标志组成红色的龙形风筝尤为引人注目,随着风筝的飘动,铜铃轻轻摇晃。三只风筝的尾翼在半空中交织在一起,师生们紧紧攥着牵引绳,齐心协力将这些承载着校园文化的风筝放飞到高空中。
风筝集市:传统文化邂逅书院生活






夜幕降临,精彩继续!户外KTV 的灯光绚丽闪烁,青春旋律与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交织,同学们手持麦克风轮番登台,用歌声诠释对风筝盛会的热爱,现场气氛被推向高潮。非遗特色摊位区同样人气爆棚,扎染风筝、风筝扇子、小风筝DIY、纸鸢花灯等手工体验项目吸引众人驻足。大家拿起染料、画笔,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将天马行空的创意注入风筝作品,亲手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活动现场,育英书院春茶煎雨项目工坊主理人管彤语(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为同学们亲自调制果茶酒。一杯杯色泽诱人的果茶酒递到同学们手中,果香、茶香、酒香萦绕鼻尖,为这场风筝盛会增添了几分浪漫与惬意,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尽享美好时光。



风渐息,纸鸢归。风是风筝的灵魂,是千年文化的信使,亦是育英首届风筝盛会的见证者。当纸鸢缓缓落地,关于传统与青春的故事却从未停歇——风筝作为“会飞的非遗”,始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本次“寻风纸鸢”第一届育英风筝盛会,在天空中写下的不仅是风筝翱翔的轨迹,更是新一代青年对非遗传承的温暖承诺。本届盛会将非遗课堂嵌入书院场景,让“扎风筝、放风筝、懂风筝”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这不仅是“书院+非遗”育人模式的创新突破,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鲜活注脚——当竹骨绢面遇见青春创意,当千年技艺对话现代课堂,传统文化便在互动与实践中焕发新生。
在育英,去追风!未来,育英书院将以“五育专注”为核心构建专注力体系,深度挖掘传统“匠学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沉浸式工坊、跨学科实践、文化IP 孵化等多元形式,让非遗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语境中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跃升,让每一缕“匠心之风”,在青年心中掀起文化自信的浪潮。
素手承风:竹纸相织续写新声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装饰风筝的环节——当薄如蝉翼的绢布铺在桌面,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在田埂上追着云朵跑的日子。柔软的云朵乘着风翻山越岭,像极了风筝与天空的约定,于是我决定把“风的形状” 画在风筝上。画到第七朵云时,颜料突然顺着绢布的纹路晕开一小片,我愣了愣,索性顺着晕染的边缘添了几笔流线型的波纹,竟像风掀起的涟漪。这种与材料“对话” 的过程充满惊喜,就像风筝永远不知道风会把它带向哪片云,而我也在落笔时不断遇见新的可能。
——风筝节参赛者 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丁子昊
我从未想过,第一次在书院放风筝能如此尽兴!这是我长那么大第一次放风筝,手中线轴轻转,风筝如脱缰野马直冲云霄。风在耳边呼啸,心也跟着风筝高高飞起。看着它越飞越高,我带着兴奋奔跑。原来快乐如此简单,一只风筝,一阵风,就能让我沉浸在这纯粹的欢乐里,享受这自由又美好的时光。
——风筝节驭风者新言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许志成
原本以为风筝节就是简单的放风筝,来了才发现充满惊喜!在小风筝制作摊位,我和室友用卡纸、竹条一起搭建风筝骨架,虽然过程中骨架散了好几次,但最后成功做出小风筝的那一刻,特别有成就感。乐队KTV 区域大家一起合唱的氛围也超棒,调酒区的特饮也很赞。这次活动让我在忙碌的学习中放松下来。
——风筝节体验官 海右书院/远景学院 高一涵
筹备这场风筝节的一周里,办公室的灯光常亮到深夜。从场地丈量、物料采买,到反复试飞风筝,团队每个人的笔记本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待办项。最印象深刻的是周三那天,当有选手突发颜料泼洒意外时,我们几乎是小跑着送去备用材料包。如今望着漫天风筝像彩色的星子缀满天空,听着观众席传来的惊叹声,忽然明白筹备时的每一份辛苦,都是为了守护这些“被风吹起的梦想”。原来最好的组织者,不是掌控一切的人,而是当意外来临时,能及时递上一包材料包,让所有突发都成为故事里的闪光片段。
——风筝节工作者 新言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张朔通
撰稿:郭潼(育英书院/大数据学院)
摄影:育英书院视觉传达部
团委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