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中午,海右书院在114活动室举办海右友邻饭局第6期:“粽燃青春”端午特别活动。此次活动不仅让师生们体验了传统节日的魅力,更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拉近距离,感受书院“家文化”的温暖与包容。海右书院全体教师、学生会成员50余人共同参加,通过家乡记忆、包粽体验、共享美食等环节,在交流中增进了情谊,在互动中凝聚了归属感。

听,这是我们的端午故事


活动伊始,海右书院学生会主席韩浩康同学(汶阳书院/淬炼商学院)以“记忆中的端午节”开启了话题分享。陈胜启同学(新言书院/艺术传媒学院)率先说道:“我的家乡在温州,端午节最难忘的就是看龙舟赛。河道两岸人山人海,鼓声震天,家家户户都会包蛋黄肉粽带到岸边,边看比赛边吃。去年我也是龙舟队伍里的一员呢。”孔令焜同学(新言书院/艺术传媒学院)接着分享道:“家门口放置的艾草束、亲手编织的五彩绳、浸泡粽叶的清香是我记忆中最浓郁的端午味道。”随着同学们的讲述,一个个生动的端午民俗故事在活动现场徐徐展开。苏鹏慧同学(五汶书院/艺术传媒学院)分享道:“奶奶包粽子时会唱‘五月五,是端阳,艾草香,香满堂’,每次闻到粽叶香,就会想起她教我用三片叶子叠成漏斗的样子。”这些承载着亲情与乡愁的故事,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更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师生们在交流中找到共鸣。正如海右书院陈治宇老师所说:“粽子里包裹的不仅是食材馅料,更是一代代人的情感记忆。而今天,我们也在海右大家庭里,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
看,这是我们包的团圆粽


随着食材的准备就绪,包粽子环节正式拉开帷幕。长桌上整齐摆放着浸泡好的糯米、香气扑鼻的豆沙、红艳的枣子、翠绿的粽叶等原料。师生们洗净双手,系上围裙,在欢声笑语中开始动手实践。

“粽叶要两片交叠,折成漏斗状,先放一勺米,再放馅料...”吴慧婷同学(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南方四角粽的包法。她的手指灵活翻飞,转眼间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成型了。另一边,赵弘润同学(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正在展示北方三角粽的包法:“我们老家讲究用马莲草捆扎,这样煮的时候不会散...”虽然手法生疏,但每个人都全神贯注,活动现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在欢声笑语中,形态各异的粽子渐渐堆满了托盘:有四角如玺的端庄粽,有玲珑可爱的迷你粽,还有创意十足的“福”字粽...每个粽子都凝聚着师生的巧思与情谊,更承载着海右家人们的温暖和默契。
品,这是书院独有的家味道


蒸锅冒出袅袅热气,活动室渐渐弥漫着诱人的粽香。等待期间,师生们自发组织起端午知识竞答。“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粽叶一般选用什么植物的叶子?”一个个问题引发热烈抢答,艾草香囊奖品更是让竞争格外激烈。


当粽香氤氲时,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亲手制作的美食。剥开青翠的粽叶,晶莹的糯米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这个豆沙粽甜而不腻,和妈妈包的味道一样!”靳诗曼同学(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惊喜地说道。郑海洋同学(敢当书院/智能工程学院)打趣道:“我吃到了自己包的‘幸运粽',足足塞了三颗蜜枣,看来下半年要更加甜蜜好运了!”在分享美食的过程中,师生们畅聊学业规划、生活趣事,其乐融融的氛围让这个下午格外温馨。尽管许多同学离家千里,但在海右书院大家庭里,大家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每一口粽子,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


端午的粽香,让海右书院的师生们齐聚一堂,共话乡情,共享美食。小小的粽子,包裹的不仅是糯米和馅料,更是浓浓的温情与祝福。未来,海右书院将继续携手学生团队,打造更加温馨、和谐的书院文化氛围,愿这份温暖,伴随每一位师生,共赴美好未来!
(海右书院/新言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