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东岳书院 >  新闻动态 >  信息正文

从石磨到豆腐,东岳书院打造沉浸式农耕文化课程

时间:2025-04-25 16:42:10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当大汶口先民“拆开”大自然的盲盒,中国饮食史的扉页上便镌刻下这颗改写文明进程的“金色传奇”。6000年后,我们再一次从一粒大豆出发,从石器时代的碳化豆粒聊到现代餐桌的豆腐盛宴。4月23日下午14:30,【感召·一方田】舜耕学堂第二期:金荚行吟秘语在东岳书院霜降·教学空间(Y4-118)开讲。

古今对话:一粒豆中的文明传承

  本次活动特邀大汶口土陶市级非遗传承人、泰安市大汶口民俗博物馆副馆长王延华老师担任“东岳农耕感召官”。王老师以“豆子脱口秀”的生动形式,带领学子们穿越六千年农耕文明。课堂上,“豆腐——”的清亮叫卖声与四足石磨盘、形态各异的豆荚展品交相辉映,将“劳动创造文明”的育人理念浸润于每个细节。从“豆丹”的趣味互动,到“不会讲话的‘初恋’:豆腐”的妙喻,课堂笑声与惊叹交织。 

   在王延华老师的精彩讲述中,本次“大豆简史”讲堂也圆满落下帷幕。在问答环节中,王老师对同学们的疑问进行了一一解答。育英书院/大数据学院吕继源同学询问食用大豆的益处?王老师以“植物蛋白之王”概括其营养精髓。育英书院/大数据学院孙楠同学对大豆的种植条件表示好奇,王老师解释说,大豆种植的关键在于土地的肥沃,且大豆生性耐寒耐旱,适合在纬度较高的地方种植。

躬耕实践:劳动教育的创新表达

  

   紧接着,泰山豆腐工坊主理人路淑涵同学化身“豆腐西施”,现场表演“大豆变形记”。经过24小时的吸水膨胀,营养物质更利于人体吸收。随后她将大豆与水以1:10比例倒入石磨中逆时针研磨,再经过筛网过滤,演示卤水点卤以及压制成型的过程,一块白嫩的豆腐便宣告完成。东岳书院/淬炼商学院全生异科导师刘东、东岳书院/大数据学院全生异科导师刘原林配合体验磨豆子过程,豆汁潺潺流出,周围同学纷纷投来赞叹目光,惊叹于古器的精妙与先民的匠心。

文化赋能:多维育人的书院探索      

                 

   活动过后,王老师受邀参加汶阳书院书画大赛颁奖仪式,并参观了新教育实验展览馆和泰山非遗博物馆,对书院“非遗+农耕”的育人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并畅想一粒豆子在泰科书院里种下会长出什么样的果实,为书院泰山豆腐工坊建设添言献策。

  舜耕学堂作为东岳书院369感召生态圈中【感召·一方田】育人单元的重要一环,以新教育实验为引领,创新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深度挖掘作物栽培、农具沿革、民间技艺等文化资源,通过体系化设计、项目化运作、课程化实施,推动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全面拓展劳动育人新维度,助力学生在躬耕实践中传承农耕。以一粒豆子,推动书院领导力课程建设。

课堂留言板:

今天的东岳书院,仿佛成为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同学们的年轻面孔,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感触。大豆,这颗看似平凡的种子,却承载着一个民族六千年的文明与智慧。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让他们感受到大豆背后的文化价值。

——王延华(泰安市大汶口民俗博物馆副馆长)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我深感荣幸也备受启发。王延华老师的讲课,让我对大豆这一日常食材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场关于大豆的讲课,我对大汶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深刻体会到,每一场舜耕学堂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成长的历程。

——罗皓颖(敢当书院/大数据学院)

王延华老师的讲课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大汶口时代,亲眼见证了大豆的演变历程。而路淑涵同学亲手制作豆腐的演示,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传统制作技艺的魅力。大豆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

——步荣耀(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

摄影:李欣灿(汶阳书院/建筑工程学院)

撰稿:刘忠徽(育英书院/建筑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