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第一次握住话筒时,掌心全是汗,像攥着一只想要飞走的蝴蝶。今天,想和大家分享这段“从递话筒到拿话筒”。

刚加入学生会时,部门成员自我介绍时我声音发抖,分配任务时只会点头,最后被安排了一个看似最“简单”的工作——递话筒。第一次任务是协助一场小型讲座。我站在舞台侧边,手里攥着话筒,像捧着一块烫手的炭。主持人伸手示意,我慌忙递过去,却忘了打开开关;嘉宾接过时,我又差点被地上的线绊倒。台下传来几声轻笑,我的脸瞬间烧了起来。
后来,我开始留意专业活动中的场务人员。他们不会在镜头里出现,却掌控着整场活动的节奏。我学着在主持人眼神扫过来之前就准备好话筒,在嘉宾发言间隙迅速更换电池,在互动环节提前调整好无线麦的频段。渐渐地,我不再只是“递话筒的人”,而是能协助控场的幕后角色。


部长开始让我负责更复杂的设备调试,甚至偶尔在彩排时让我试着念几句主持词。虽然只是替补,但每一次尝试,都让我离舞台中央更近一步。第一期舜耕讲堂,原定的主持人生病请假。部长和我说你来当主持人吧。我愣住了,递话筒和拿话筒,完全是两回事。但机会来了,总不能退缩。我硬着头皮站上台,手心全是汗。

前三十秒,我的声音像卡了壳的磁带,但慢慢地,我找到了节奏——那些曾经在幕后观察过的细节,现在成了我的底气。活动结束后老师和部长和我说我的进步非常大。话筒递出去的是声音,而接过来的,是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