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麦子阿姨因一句话火爆全网,引发无数网友共鸣。拔完白菜,书院的一方田也迎来了换季清仓,初迎小麦。12月11日下午14:00,东岳书院联动“芒种”农耕项目工坊、“耕遇一方”专项志愿服务队在东岳书院农耕基地,开展我在东岳有块田第十期——小麦记,与麦子阿姨同频共振,种完麦子,共赴“南方”。




耕种之前,一场庄重的开播仪式拉开了帷幕。“耕遇一方”专项志愿服务队队长汶阳书院/通信工程学院任桐泽同学分享着往期【感召·一方田】我在东岳有块田活动的点滴:“脚下的这片土地从一片草地到满是丰收果实的景象,历经一轮轮作物的生长与成熟,最终成为一片硕果累累的丰收之地。”东岳书院/大数据学院全生异科导师段丹丹老师为鼓槌系上鲜艳的红带,期许来年好丰景。宏盛农场的农场主王荣先生以高亢雄浑的嗓音庄严宣布:“开始耕种!”并重重敲响铜锣。育英书院/大数据学院薛金灿与汶阳书院/大数据学院李佳硕同学闻声而动,奋力敲起鼓来,小麦播种在锣声与鼓声交织共鸣下正式拉开帷幕。










随着开播仪式结束,大家迅速投入到忙碌的劳作中,齐心协力将田地里的砖头、树枝等各类杂物清理出场外,为耕种腾出了更为广阔的场地。田地间,东岳书院发展导师路澳征认真细致地为大家讲解旋耕机的使用方法,并示范耕地的操作要领。随后便邀请在场同学亲身实践,育英书院/建筑工程学院刘忠徽同学迫不及待地体验驾驶旋耕机。此时,隆隆的鼓声回荡在田地间,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旋耕机平稳前行,所到之处,坚硬的土地在旋耕机锋利刀片的翻搅下,犹如豆腐般被轻易切割,变得松软平整。耕好的土地如棉花一般松软且富有弹性,感受着大地新翻后的生机与活力。
随后,王荣与来自山口镇朱官庄村的张义英阿姨耐心地指导大家如何使用耧机播撒小麦种子。操作时,需要两三个人在前面用力拉耧机,另有一人在后面掌控方向。随着耧机车轮缓缓转动,小麦种子便从耧机底部源源不断地漏出,均匀地撒落在土地上,播撒下了新生命的希望,让人满怀期待。在场的学生们对这个传统的老式耧机充满了好奇,同学们轮番上阵,在耧机的往复穿梭中,小麦种子逐渐减少,这一方田也渐渐被小麦种子所覆盖。完成播种后,同学们紧接着开始为部分裸露在地表的种子覆土,确保种子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同时隔绝外部冷空气的侵袭,为种子创造一个温暖适宜的生长环境,等待来年这一方田遍地金黄。



一番劳作过后,书院里的这块田又回到了最初充满可能的模样,静候新一轮劳动教育成果发生。【感召·一方田】我在东岳有块田系列活动作为我校劳动教育实践育人重要路径之一,现已开展10期,覆盖人数3000余人,作物从茄子、豆角到小麦,劳作从除草、收割到耕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承载着书院师生的种种期许。
静候夏天来临,在金黄灿烂的麦浪中,在“369”感召生态圈里,深度拓展“田园+”农耕系列活动的多元育人效应。“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上完课,我们就一起往书院走!
田间留言板:
抱着新奇的态度我尝试了下使用旋耕机,第一次使用这个机器是很有难度的,原来我觉得就和开车一样操控好方向就行,等到上手机器,发现还要时刻关注旋地深度,让我明白了劳动不是眼上看的,而是要真正做的。
——育英书院/建筑工程学院 刘忠徽
身为一个南方人,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北方的耕种。与南方的插秧相比,北方种植小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新奇的体验。特别是与自己的学生一起体验种小麦的过程,既能体会到东岳劳动教育的魅力所在,也能增进与学生的关系。
——东岳书院/大数据学院全生异科导师 段丹丹
撰稿:田洪畅(东岳书院/大数据学院)
摄影:储文静(五汶书院/行政管理学院)
朱晓宇(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