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为缅怀袁隆平院士,5月24日晚七点,第二书院社区于东岳书院119微光放映室向同学们放映有关袁隆平院士的纪录片。影片开始后,同学们都正襟危坐、表情严肃,房间里只有影片的声音,不难看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对袁老的逝去感到十分的悲痛和惋惜。

生于战火纷飞年代的袁隆平曾饱受饥寒,而新中国成立不久后,1959年,中国发生了3年自然灾害,饥荒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儿时的饥寒交迫以及现在饥荒的发生,让袁隆平决心投入到提高粮食产量的科学研究中。一次偶然的机会,袁隆平发现了通过杂交水稻来提高粮食产量的可行性,于是,袁老决定着手研究杂交水稻,但在当时其他专家的眼里,杂交水稻的成功率几乎为零,可袁隆平并没有轻易放弃,他顶着巨大的非议在这条科研之路勇往直前,同时,袁老的妻子邓哲也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因此也更加坚定了袁隆平的决心。
袁隆平的科研之路比想象中的更加艰难,正式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后,困难接踵而至,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批实验稻即将收获,而就在收获的前一晚,田里所有的秧苗都被歹人拔掉,这直接导致实验的结果推迟了3年才得出,因而更使外界对袁隆平的恶意舆论愈演愈烈。但是,袁隆平丝毫没有放弃并且加大了科研力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研究出了产量大幅提高的杂交水稻。

我们的民族能够延续,英雄不断涌现,我想最难得可贵的就是许多像袁老这样的国之大者,在我们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这粒种子生根发芽,我们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下一代禾下乘凉,不断延续,做一个为心中理想而奋斗学习的国之大者。以前觉得只要他们活着,甚至都不需要做什么,我们就永远有底气,反正还有他们在。但现在他们累了,我们要把薪火递下去,把担子挑起来。等到去见他们的时候,我们也能仰着头说:“我们没有辜负,我们继承了光。”

来自大数据学院的沈聪同学在观影后谈到,“袁爷爷的离世让我感到很痛惜,但是吾辈当自强,就像鲁迅先生曾说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第二书院社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