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艺术疗愈系列活动之自然疗愈在汶阳书院115教室进行。来自各书院的同学们没靠魔法道具,而是用一束束干花、一个个书签塑封膜,把藏在心里的情绪“定格”成标本,让原本易逝的自然之美,变成了能触摸的“心灵备忘录”!
在标本里藏心事,于创作中找平静!无论你是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想找个出口释放压力;还是在日常琐碎里丢了专注,想寻片刻沉浸式时光;又或是单纯喜欢自然与手作,想亲手造一份独一无二的美好,这场干花标本艺术疗愈活动,都为你留了专属的治愈角落!


【情绪与干花初相遇】
活动以一场轻缓的情绪小分享开场。李喆老师引导大家用“像晒过太阳的暖”“像雨后草地的静”这类具象描述,说出当下的心情。
随后工坊主理人朱薇瑾(新言书院/艺术传媒学院)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大家分析为何秋天容易产生悲凉之感,秋天容易引发悲凉之感,主要与生物节律、环境暗示和心理联想有关。首先,秋季日照时间缩短,阳光减弱,会影响大脑中调节情绪的血清素和褪黑素的分泌,导致情绪低落。其次,草木凋零、气温下降的自然景象容易触发人们对生命流逝、孤独或离别的无意识联想。文化传统长期将秋天与悲秋主题绑定,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消极情绪的集体心理暗示。并劝告同学们,适当增加光照、保持社交和运动有助于调节心理状态。
随后同学们从校园里寻找自己喜欢的花草进行创作,用自然的形态为情绪“找搭档”,为接下来的创作定好温柔基调。


【指尖创作疗愈时】
伴着轻柔的白噪音,同学们拿起剪刀、镊子,开始专注地摆弄自己找到的花朵。有人把小雏菊铺在罐底,叠上尤加利叶,打造出“阳光满罐”的温暖画面;有人让小草围绕着主花,用留白传递“安静思考”的心境;还有人特意保留花的自然的弯曲弧度,借不规则的造型释放近期的焦虑。现场只听得见剪刀轻响、塑封膜摩擦的细微声音,每个人都在与花朵的互动中,和自己的内心慢慢对话。


【标本背后诉心声】
创作结束后,大家捧着自己的作品围坐一圈,分享标本里的“情绪密码”。九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苏俊杰同学举着罐子里的粉色小花说:“最近在准备专升本考试,压力很大,看到这抹粉色就想起傍晚的天空,摆的时候特意留了点空隙,感觉心里的紧绷也跟着松了些。”汶阳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王德高同学则笑着展示自己的作品:“我把最鲜艳的花放在最上面,就像把开心的事摆在生活的显眼位置,看着就特别治愈!”

【干花为证,许下暖心约定】
当塑封膜里的花朵渐渐定格成固定的模样,现场多了一份温馨的仪式感——同学们拿起彩色便签,写下想对自己说的话,轻轻贴在标本罐外侧。“下次赶due烦躁时,就看看这罐花,想起今天慢慢做事的感觉”“希望这束干花能陪我走过这个学期的每个难忘时刻”“以后每遇到一件开心事,就来给它换个新的装饰贴纸”……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和罐中的干花相互映衬,成了大家与自己、与生活的暖心约定。


干花会定格,但疗愈不停歇!塑封膜会装满,但快乐还在延续!每一份干花标本都是独一无二的“情绪纪念册”,每一次创作都是给自己的“心灵充电时刻”!期待下一场艺术疗愈活动,继续与你在自然与美好中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