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2点,汶阳书院拾艺工坊的玻璃门被阳光映得透亮。门内,画桌沿墙排布,每张桌上都整齐摆放着画纸、丙烯颜料、水彩笔与调色盘,一次性桌布铺得平平整整,围裙叠放在画纸右侧——这场以“假如我有一个苹果”为主题的绘画活动,在细节里藏着对“创意自由”的尊重。两小时后,这里将诞生十余幅颠覆认知的“苹果”作品,而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不会被收进文件夹,而是将成为工坊墙面的“常驻风景”。这不仅是一次绘画体验,更是汶阳书院构建“朋辈共创”艺术生态的生动实践,一场让日常元素与创意碰撞的“空间改造实验”。


无界创作:苹果成了创意的“任意门”
“不用纠结画得像不像,哪怕把苹果画成方形、画成会飞的,都可以。”活动开场时,工坊主理人王秋怡拿着提前准备好的绘画素材,却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反而笑着鼓励大家“打破苹果的样子”。话音刚落,原本有些拘谨的参与者们渐渐放松下来,有人拿起画笔在画纸上轻轻勾勒,有人则对着调色盘调试色彩,现场很快被画笔摩擦画纸的“沙沙”声填满,偶尔有人起身借颜料,脚步都放得极轻,生怕打断旁人的思路。
在这里,“苹果”早已跳出水果的定义,成了创意的“任意门”。美术专业的李雨桐同学坐在窗边,光线刚好落在她的画纸上。她先蘸取浅天蓝色颜料,在画纸中央铺出渐变的底色,又用白色颜料在边缘点出细碎的光斑,“我想把苹果放进银河里”。十几分钟后,画纸上的苹果裹上了一层“银河外衣”,果柄化作缠绕的星云,连果皮上的纹理都成了星轨的模样,“平时画静物总想着‘还原真实’,今天终于能让想象力‘乱跑’了”。


不远处,新言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朱金培则玩起了“材料创新”。他没拿画笔,反而从桌上拿起一块海绵,先蘸红色颜料在画纸中央按压出圆形,又叠加黄色、绿色调出渐变效果,最后用马克笔添上圆溜溜的“眼睛”和咧开的“嘴巴”——一个咧嘴笑的“卡通苹果小怪物”瞬间成型。“之前总觉得画画要‘规规矩矩’,今天试了试海绵,才发现不同工具能画出这么有趣的效果。”他举着画纸给旁边的同学看,引得周围人都笑出了声。
还有的同学,他的画纸上没有传统的圆形苹果,而是将苹果画成了爱心形状,果核处用橙色颜料画出小小的“翅膀”,“我想把‘苹果’变成‘爱的信使’,用日常的元素传递温暖”。现场的创作千姿百态:有人执着于细腻笔触,将苹果纹理画得仿佛能摸到果肉的湿润感;有人偏爱大胆撞色,用紫色果皮搭配荧光绿果核,画出超现实的视觉冲击;有人则在苹果旁添上故事场景,让苹果成了“小人国的房子”“探险者的指南针”。每当一幅作品完成,周围总会围起小圈子,大家凑在一起讨论“这个配色太惊艳了”“原来苹果还能有这么多故事”,赞叹声里没有专业评判的距离感,只有对创意的纯粹认可。


从画纸到墙面:让创意真正“落地生根”
绘画环节结束后,活动进入最受期待的“裱装上墙”环节——这正是此次活动与普通绘画体验的核心区别:不止于“画出来”,更要“挂起来”,让创意真正融入工坊的空间。
“平时画完画都收进文件夹,今天挂在工坊墙上,感觉自己的创意真的‘落地’了。”参与活动的同学一边拍照记录,一边感慨。当最后一幅作品挂好,原本单调的墙面彻底变身“苹果创意展区”:写实风与抽象风错落排布,浪漫感与童趣感相映成趣,每一幅作品都带着创作者的印记,也让拾艺工坊的艺术氛围愈发浓厚。


不止于“画苹果”:一场长期艺术生态的开端
活动尾声的合影中,同学们站在自己的“苹果”作品前,笑容里满是成就感。“以后来工坊,就能看到自己画的苹果挂在这儿,感觉像给这里添了点‘我的痕迹’。”一位参加者的话,道出了活动的深层价值——这场以“苹果”为起点的活动,本质是汶阳书院“朋辈共创”艺术生态的一次试水。
从前期筹备时根据参与人数精准准备物资,到现场引导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朋辈自由创作,再到最终将作品转化为工坊的装饰风景,每一个环节都在打破“艺术创作只属于专业人士”的壁垒,让更多人感受到“创意就在身边”。正如不少参与者离开时追问“下次还有吗”,这场活动留下的不仅是墙面上的“苹果”,更是对“朋辈共同打造艺术空间”的期待。
未来,拾艺工坊还将以更多日常元素为载体,持续开展主题创作活动,让墙面成为“流动的艺术展”,让“朋辈共创”的艺术生态真正扎根、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