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书院动态 >  信息正文

【海右故事汇】海右让你不虚“瓷”行——“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文化科普系列活动第7期

时间:2024-12-06 17:11:35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陶瓷,以其细腻质地与精美工艺,成为东方魅力的绝佳代言。自华夏大地的窑火中诞生,便搭乘着商船,沿着海上丝路的浩渺波涛缓缓西行,在与多元文化的交融互动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12月6日15:00,在海右书院106,依托“深蓝有梦”海洋保护项目工坊,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文化科普系列活动第7期,追寻陶瓷与海洋的千年羁绊。

瓷形探源,古艺新说

活动现场,各式各样的陶瓷瓶静静陈列。白瓷梅瓶小口短颈,丰肩收腹,线条利落流畅,端庄大方。白瓷玉壶春瓶,撇口细长颈,垂腹敛于圈足,体态轻盈,优雅含蓄。白瓷蒜头瓶,瓶口蒜头状独特,瓶身修长笔直,规整之中散发古朴韵味。海右书院陈治宇老师带领书院学子们观摩了古代陶瓷瓶的不同形态,并讲解其背后的故事。“在古代,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逐渐成熟,沿海地区如福建德化、广东石湾等地成为重要的生产中心。这些地方不仅因为靠近大海而便于水运出口,还利用了丰富的海洋资源,比如贝壳粉作为釉料成分之一,使瓷器更加光亮耐用。许多陶瓷作品中融入了海洋元素,如波浪纹、鱼藻图等,这不仅是装饰,更承载了古人对海洋的崇敬与向往。同时,海外文化的影响也改变了中国陶瓷的设计风格,例如明清时期流行的青花瓷,其蓝色颜料便来源于国外进口的钴蓝矿石。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陶瓷艺术的进步,丰富了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新言书院/大数据学院的胥兆泉同学分享到:“原本在我眼中,陶瓷不过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器皿,但如今,它在我心中已化身为一部部活生生的历史与文化史书。从选料、成型、施釉到烧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尤其是那些精美的青花瓷,它们不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更在细微之处展现出匠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种对工艺的执着与热爱,让我深受启发。”

彩釉留影,素坯绘梦

欣赏完精美的陶瓷展品,聆听了陈老师的深入讲解,同学们对陶瓷艺术的热情已被充分点燃,此刻,摆在大家面前的洁白陶瓷瓶,无声地召唤着每一位同学用手中的画笔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在陈治宇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拿起画笔,在空白的陶瓷瓶上描绘自己的创意图案。无论是抽象的线条还是具象的风景,每一笔都倾注了他们对海洋文化的理解和热爱。陈老师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不要担心犯错,每一个瑕疵都可以成为作品独特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享受创作的过程,将你心中的故事通过色彩和线条表达出来。”最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每个陶瓷瓶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或清新淡雅,或绚丽多彩。

东岳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杨德天同学分享到:“我从未尝试过在陶瓷瓶上绘画,仔细审视观察并找寻灵感是我创作的第一步。随后,我拿起画笔,蘸取颜料,轻轻地落在陶瓷瓶上,每一笔都顺着预设的图案线条,就像在给陶瓷瓶穿上精美的外衣。笔尖在瓶身上跳跃,时而勾勒线条,时而填充色彩。青花纹饰在我的笔下逐渐成形,它们错落有致,色彩鲜艳。陶瓷瓶仿佛有了生命,正在向我诉说着海洋的神秘与宽广。这次创作不仅让我对海洋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种融合了自然与艺术的传统工艺。”

敢当书院/行政管理学院的曹莹同学分享到:“起初,画笔在我手中略显笨拙,描绘线条时,总是断断续续,难以精准地呈现心中构想,心中不禁有些沮丧。但当我静下心,专注于每一次下笔,感受着颜料在瓶身晕染、融合,仿佛与陶瓷有了独特的对话。通过这次活动,我学习到了如何选择合适的颜料、掌握釉彩的浓淡变化等。希望将来能有机会继续学习更多关于掏槽的知识,甚至尝试自己制作一件完整的瓷器。”

瓷语心声,情寄蓝海

此次活动不仅为书院学子搭建了一个探索海洋艺术与陶瓷工艺融合的平台,更记录着书院学子的创造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活动中,学子们通过亲手绘制海洋主题的陶瓷瓶,深刻体会到了海洋之美与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未来,海右书院将持续探索更多海洋文化与传统艺术的交汇点,举办更多富有创意、引人入胜的活动,进一步加深书院学子对海洋知识的理解与兴趣,不断续写书院中蔚蓝海洋文化的精彩篇章。

(海右书院/新言书院 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