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书院新闻 >  信息正文

书院围炉夜话第72期|高冷建筑里的传统“干货”

时间:2025-11-11 18:14:20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围炉茶思编者按:时光跌跌撞撞,季节来来往往。邀一位智者,聚三五好友,引数位门生,话天地百家。一个土陶小泥炉,一张铁丝网,一壶沸腾的茶,一块燃烧的炭。“书院围炉夜话”是我校创新实施的一项专项活动,旨在通过此活动将企业大咖、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知名校友们的时光故事慢慢碾碎,细细道来,希望这些经验、感受能够启迪泰科学子们校园生活。

7B24B

11月6日14:30,“书院围炉夜话”第72期:“新世纪的中国建筑”在海右书院成长博物馆209举行。本期特别邀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林铭述教授,围绕“中国建筑传统之美、技术下的新表达”等问题,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活动由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方艺主持。全生异科导师和学生共计80余人参加活动。

从“方”到“非线性”:中国建筑的世纪转身

32ADF

活动伊始,林铭述老师就带着我们踏上了一场关于中国建筑的时空之旅。他讲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建筑发生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国际化,成为新的主旋律。

“你有没有留意过,中国古代建筑常常讲究方正对称,而新时代的建筑,却更多展现出一种流动的、充满张力的线性美?”林老师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中国的建筑师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他们吸收国际上前沿的设计理念,把“非线性”的美学引入中国——建筑,不再只是横平竖直的方块,而像是被注入了生命,开始舞动起来。

林老师还分享了他的摄影作品,一张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里,那些造型独特的新时代建筑仿佛在和我们对话。他总结出两个关键变化:一是中国正在与世界同行,将最前沿的时代风格融入本土;二是建筑语言已真正从“线性”走向了 “非线性”。更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美学转变,也推动着结构工程的进步——看起来自由奔放的造型,背后是技术与智慧的有力支撑。

“奇葩”建筑,藏着这样的中国密码

21B31

林老师为我们总结完新时代建筑的特点后,并没有停下。他接着展示了一批看似“奇特”的建筑,这些设计在诞生之初,没少被大家吐槽“看不懂”!但林老师却笑着告诉我们,这些建筑的灵魂里,其实藏满了中国的传统密码。

他带我们看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北京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是不是也曾觉得它造型有点‘叛逆’”?林老师揭秘说,它的设计灵感其实来自中国农村最常见的粮斗——想象一下把一个装粮食的斗倒扣过来,再巧妙地挖掉两个“Z”(正是“中央”的缩写),这个惊世骇俗的造型就诞生了。原来,最前卫的表达,根却在最朴素的乡土里。

接着是北京的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大家爱叫它“大黑楼”。但在林老师的镜头下,当阳光掠过它层叠的轮廓时,整座建筑竟化作了一幅流动的《千里江山图》!那种意境和层次,满满的都是中国山水画的魂。这些生动的例子,仿佛为我们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原来,传统从未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酷炫的方式,在和我们这个时代对话。

“打碎的音乐”:聆听空间的旋律

5D7EF

聊完了建筑里的传统密码,林老师又为我们揭晓了一个特别酷的概念——他将其称为 “打碎的音乐” 。

这可不是真的把音乐摔碎,而是指一种用三角形和矩形这样简洁的几何形态来创作建筑的流派。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林老师巧妙地化用了梁思成先生那句名言。梁先生说“建筑是凝动的音乐”,而林老师则进一步解读:建筑,其实就是流动的、可以走进的音乐。

更让我们感到新奇的是,作为一位摄影家,林老师认为摄影的底层密码在于“通感”。他告诉我们,听觉和视觉是相通的——你看到一幅壮丽的画面,耳边是否会仿佛响起一段磅礴的乐章?反之,听到一首悠扬的曲子,眼前是否会浮现出相应的画面?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能用眼睛“看”建筑,还能用耳朵去“听”建筑。那些由几何形体构成的建筑,就像一段段被凝固的旋律,等待着我们去唤醒和聆听。

围炉互动:

围炉问答一:如何避免拍摄时的倾斜

2DB35

来自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的李壮志问道:“如何调整在拍摄时景色的倾斜?”林老师听后,立刻分享了几个立竿见影的“防歪”小窍门。第一:找准“定海神针”。 拍摄时,首先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地平线或建筑本身的垂直线作为基准,让它们在你的取景器中保持横平竖直,这是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步。第二:站对“中心位”。 尽量让自己站在拍摄对象的正前方中心位置,确保你的视角与景物主体形成对称,这样能从根本上避免因角度偏移造成的透视倾斜。第三:善用“高科技”。如果前期实在拿不准,别担心,我们可以借助相机内置的电子水平仪,或者在后期处理时通过软件进行精细的矫正。

围炉问答二:音乐、建筑、摄影影响的深度

276D0

来自育英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陈政宏向林老师询问:“音乐、摄影、建筑三个领域中对其影响最深的是哪个。”面对这个灵感源头的问题,林老师选择了音乐。他解释道,音乐几乎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几乎没有人会不喜欢。它无形无象,却最能直接触动人的心灵,影响情绪的起伏和创作的节奏。这种由内而外的深刻影响力,渗透到了他看待建筑、完成摄影的方方面面,是他创作世界里重要的基石。

围炉问答三:如何快速找到构图的思路

34CCF

来自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的李秀佥问道:“如何在面对景物时,快速找到拍摄的构图思路?”林老师给出了两条提升美学直觉的“修炼”路径。第一,用眼睛“输入”美。 一定要多看——多看优秀的摄影作品,多看美好的自然景观。这个过程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你的审美素养,让好的构图成为你的本能。第二,用耳朵“激发”美。 要多听优美的音乐。听觉与视觉是相通的(通感),当你面对景色时,一段熟悉的旋律可能瞬间帮你找到画面的节奏与情绪,极大地提升你的美学鉴赏与转化能力。

围炉大咖:

32ADF

林铭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专业摄影委员会委“索尼”相机签约摄影师。2023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为“四全拍摄法”和“音乐影像学”创始人。著作有《摄影的跨越》《与光影共舞》《用灵魂去摄影》《中国古建筑摄影》《建筑摄影一凝动音乐的演奏》等书。作为跨界艺术家,游走在摄影、音乐和建筑三大不同领域之中。

围炉茶思:

林老师对新时代中国建筑的讲解,让我深刻体会到“承创相生”的真正含义。他的分享就像一壶慢煮的茶,不急不躁,却让我品出了传统如何自然地融入当代。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所学的艺术传媒专业——我们常常面对“传统符号”与“现代表达”如何平衡的问题。以前总觉得传统元素用起来容易生硬,现在明白了,关键在于理解其精神内核,而非简单复制外形。在今后的创作中,我希望能够借鉴这种“煮茶”的智慧,无论是做设计、拍影像,还是策划文化内容,都努力让传统“活”在当代的语境中,做出有根、有魂,也能被今天的人真正理解并喜爱的作品。

——汶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 于榕宣

这次围炉夜话让我意识到,建筑不仅是空间的艺术,更是文化的容器与时代的回应。尤其打动我的,是那些将传统元素不着痕迹地融入现代设计的案例——比如以“粮斗”为灵感的央视大楼、如《千里江山图》般层叠的骏豪广场。它们让我看到,文化传承可以如此轻盈而有力。作为一名艺术传媒学子,我认识到自己不应只做美的旁观者,更应成为转译与传播的桥梁。未来在专业学习中,我会主动关注本土文化符号,尝试用新媒体语言重新诠释它们,让老故事拥有新表达,也让我的创作因文化的积淀而更具厚度与温度。

——汶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 吴家怡

从凤凰传媒中心的流线造型,到苏州博物馆的几何重构,再到贵州天眼的科技奇观——林老师展示的一系列建筑,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国设计正走向一条兼具文化自信与科技魄力的道路。这对我启发极大。我们常常讨论什么是“中国式审美”,而这次讲座让我明白:它不在固定的形式里,而在持续的生长中。我所在的专业强调视觉表达与内容建构,今后我会更注重从真实的本土文化场景中汲取灵感,同时也不惧使用新技术、新媒介去实现创意。我希望自己能做出既接得住传统、也拥抱未来的作品,用视觉语言参与构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美学表达。

——汶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 李雅楠

(书院部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