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起“新”风,青春汇“麦浪”。新生军训期间,泰山科技学院各书院陆续为2025级新生举办形式多样、寓意深刻的入院礼。这些活动不仅是简单的欢迎仪式,更是同学生动理解书院文化、建立身份认同、融入书院大家庭的“第一课”。从学术启航到生活探索,从文化传承到朋辈引领,各书院精心策划,以独特的理念和温暖的细节,为书院新生们开启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新篇章。书院部负责人、各书院名誉院长、有关学院副院长、全生异科导师代表、书院师生代表参加书院入院礼。
从“小家”到“大家”


瞻岩书院的入院礼紧扣“家”的核心概念,为新生营造了强烈的归属感。活动从“签下期待”的瞻岩头条墙,到师长“家的寄语”的温暖鼓励,再到共同创作宿舍门牌、放飞承载梦想的气球,层层递进。仪式通过“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的比喻,有效消解了新生的陌生与疏离。亮点是将入院证书设计为“瞻岩三年畅住卡”,形象地表达了书院对学子长久而稳定的支持,激励新生以“房主”姿态共同装点这个精神家园。
杨国欣院长为新生们送上了入院寄语与温暖嘱托:“书院生活不是人与人的独立存在,而是互相交流,互相进步的平台,希望各位同学们在泰科,在书院能好好利用优越的育人条件,尽快适应书院育人模式,丰富大学时光。”
入院,国风与院长共加持


五汶书院的入院礼充满墨韵,以“执墨解锁入院时刻”为主题,营造了浓厚的文化仪式感。从新生执墨签到、院长与新生共书题额,到院长为王汶新生亲笔题写并加盖私章的入院证书,每一个环节都彰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仪式将红色教育、决策力培养与书法艺术体验相结合,院长精品课进一步深化了活动内涵。这场仪式不仅是一次身份认证,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浸润,引导新生在笔墨书香中体悟责任,涵养情怀。
王冬妮院长致辞欢迎新生加入五汶大家庭。她强调书院既是求知地,更是修身处,目光扫过全场,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家以墨为媒深耕学识,以志为帆勇闯新程。她还阐述五汶书院以红色教育为特色,以决策力为核心领导力,旨在培养“有担当、有眼光、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希望学子们发展出“全面洞察、科学研判、精准决策的能力”。
开启探索,从四菜三餐起


九河书院以“迎宾家宴”为载体,巧妙地将领导力课程体验融入轻松愉快的游戏与美食中。活动设计了“四菜”探索游园,分别对应文明、精神、职业、风味四种探索力,新生在乡音辨识、大咖识别、职业问答、盲摸蔬菜等互动挑战中,完成了对书院的初步认知。活动以“三餐”美食为纽带,导师、辅导员亲自为学生准备早餐、共包午餐、烹饪晚餐,将“家文化”具体化为可感可触的关怀,使新生在通关解锁和共聚一堂中,自然生发出对书院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像麦子一样生长


东岳书院以“麦子”为喻,打造了一场极具生命美学的入院仪式。活动分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成浪而行”三个篇章,通过原创诗歌朗诵、老生“禾伙人”的成长分享、特色胸章佩戴、名誉院长张振笋以麦田作比的殷切寄语等环节,完整呈现了成长的过程与哲学。入院礼将农耕文化与育人理念巧妙融合,仪式感与思想性并重。“麦子”的意象贴切而有力,深刻勉励新生要沉心扎根、积极伸展,最终融入集体,成就一片金色的成长海洋。
张振笋院长以麦田为喻,欢迎新生回家。“一株麦穗难成浪,千株麦穗可迎风。”他勉励新生:“学费不是消费,而是对未来的投资,在泰山科技学院这片超越传统的成长沃土上,每位学子都应学会‘认识泰科’‘打开泰科’‘享受泰科’,积极投身每年超5000场的各类活动,在学术与实践的“土壤”中扎根,在互动中锤炼能力。”
在汶阳,很可“椅”


汶阳书院的入院礼构思巧妙,以“椅子”为核心意象,贯穿“就座”“倚靠”“启程”三大篇章。活动通过“椅”路有你签到、多种功能椅打卡、老生分享“有故事的椅子”等环节,生动诠释了椅子作为“位置、依靠、成长平台”的多重寓意。仪式将抽象的书院生活理念具象化为日常物件,极具记忆点。亮点是为新生定制了“小椅子证书”,象征其在书院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深刻传达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社群理念。
踏山海·共潮生


海右书院的入院礼将学术传承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活动隆重聘任苏州大学陶新华教授出任名誉院长,为书院育人注入专业力量。仪式中,郑重的聘书交付、承载地域文化的鲁绣赠礼以及师生代表的真诚分享,共同营造出庄重而温馨的仪式感。通过“故事力”这一核心领导力的强调,将学术高度与情感温度有机结合。陶院长的“书院第一课”聚焦积极心态与幸福成长,为新生的大学生涯注入了清晰的价值导向与丰沛的心理能量。
陶新华院长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东坡气概,分享自己人生新阶段投身书院的激动心情。他感谢学校的信任和坚持,表示将竭尽所能履职尽责,推动书院事业向前发展。陶院长还寄语学子们学会讲故事,以故事的力量推动自我进步,凝聚同行之人,并鼓励书院新生追求幸福完整的大学生活,希望与大家共同成长。
三十度见你,三百六十度读你


敢当书院为新生定制了一场以“角度”为叙事的独特入院礼。活动以一封题为《三十度见你,三百六十度读你》的温暖来信贯穿始终,巧妙设计了“30°初遇”“90°扎根”“180°突破”“360°敢当”的成长路径。通过学长学姐从不同角度分享在书院的蜕变故事,为新生描绘了清晰的成长画卷。理念新颖,将抽象的成长过程几何化、可视化,并辅以“翻转记录”等互动环节,极具巧思地传递出书院支持每一位学子全面、自由发展的坚定承诺。
第一份礼物,是关于“我们”


育英书院的入院礼以“风”为意象,巧妙串联起一场名为“且听风吟”的迎新音乐会。活动在名誉院长周郢教授传承四百余年文脉的殷切寄语中启幕,为新生奠定了“赓续学统”的精神底色。其显著特点是构建了多层次的互动对话:既有“学长学姐解‘新’惑”环节,以朋辈智慧为新生驱散迷茫;更有从活力四射的K-POP到深情款款的乐队演唱的音乐盛宴,最终凝聚为全场合唱书院主题曲《我想当风》的温暖共同体。亮点在于将厚重的历史传承与青春的现代活力无缝对接,让新生在旋律与互动中,深刻感受到书院“家”的归属感与“我们”的集体力量。
周郢院长对育英学子提出殷切期待,希望同学们在泰科树立远大理想,勤奋笃学,厚德博学,赓续学统,弘扬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同时,以先贤为仪型,弘扬育英优秀传统文化。期盼师生共同努力,让泰科再现当年育英书院的百年辉煌!”


小泰书院各具特色的入院礼,不仅是一次次欢迎仪式,更是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生动缩影。以文化人,以情动人,在每一位新生的心田播下成长的种子。从学术殿堂到生活社区,从文化传承到个性发展,书院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温暖的怀抱,为学子们提供了无限可能。在书院的温润且持久地浸润下,相信2025级新生们将在书院陪伴下,找到归属,汲取力量,探索未知,连接未来,被光照亮,向阳成长。
手握那张沉甸甸的入院证书,我意识到这不仅是未来三年的“畅住卡”,更是一把开启无限可能的钥匙。从签下期待的气球约定,到亲手创作专属门牌,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书院对每一位学子的用心与珍视,当手中的气球随梦想一同升空,我仿佛看到了未来三年在这里成长、创造的自己。从今天起,瞻岩就是我的新家了,这里不仅有支持我们“试一试”的温暖,更有容纳我们“闯一闯”的广阔天地。我愿成为这个“家”积极的共建者,与所有瞻岩人一起,把青春的注脚,悉数写进这个属于我们的故事里。
——瞻岩书院/淬炼商学院 张其辉
第一次参加九河书院的入院仪式,我本来还有点紧张不知所措,但是当戴着露营帽的工作人员细致地为我指引,再加上现场热闹的氛围就完全放松下来了,当贾老师递入院证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真的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员了。
——九河书院/通信工程学院沈佳琦
我曾经以为大学是独行的旅途,今天听到张院长的讲话像一场及时雨,浇灭了我对未来的迷茫。当我听到学校每年举办5000多的活动的时候,我忽然明白:学费不是消费,而是对未来的投资。正如入院仪式的主题“像麦子一样生长”,愿我们如麦子一般,从一粒种子出发,在这片土地上终成翻滚的麦浪。
——东岳书院/淬炼商学院 郝天宇
踏入汶阳书院的那一刻,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与梦想的世界。入院礼上,“椅”路有你的签到仪式让我印象深刻,每一把椅子都像是一个等待被开启的宝藏,承载着书院对我们的期待与欢迎。当我郑重地在自己心仪的“椅子”上贴上名字时,一种归属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签到动作,更是我与书院故事的开始。这次入院礼,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汶阳书院的独特魅力和温馨氛围。
——智能工程学院/育英书院 刘博雅
在我刚来海右时,我的录取通知书和其他报到材料因为着急去报到而落在了一楼,等我和我母亲到达新宿舍放下行李准备去报到时发现自己的录取通知书以及其他报到时用的材料却不见了,我在新宿舍翻遍了我的包也没有找到我的录取通知书等其他报到材料,我的母亲也十分着急,等我匆忙下楼去寻找时,宿管阿姨也找到了我,阿姨手里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以及其他报到材料跟我说“同学,你的录取通知书落下了,别弄丢了好好放着。”宿管阿姨温暖的话语,在那一刻安抚了我焦躁不安的心情,也给予我像“家”般的温暖。这就是海右书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开放的、温暖的“家”。
——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 陈美含
作为一名专升本来到泰科的新生,初入校园时心里总藏着几分忐忑。怕跟不上新节奏,也怕融不进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想到刚到育英书院,育英书院的同学就主动带我逛书院:从共享空间的功能分区,到李汝桂博物馆里记载着书院历史的展板,她细细讲着那些意蕴深长的文化故事。今天的入院礼最后集体合唱的环节,旋律响起时,身边的同学都在认真歌唱,那种被温暖包裹的集体感,是我作为专升本新生在泰科感受到的强烈归属感。
——育英书院/淬炼商学院 李梓涵
我坐在熟悉的同学中间,听着学长分享在书院读书、讨论的趣事,我不禁会心一笑,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在这里生活的影子,也让我从“参观者”真正变成了“家里人”。仪式简短,却意义绵长,我知道,一段崭新而美好的旅程,就此自然而然地开始了。相信这一站,书院里的每个空间与故事都将成为我新的成长支点。
(书院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