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海右书院名誉院长聘任暨2025级新生入院礼在安澜庭院温情启幕,今年入驻海右书院的百名新生全部参加并共同见证,一起开启书院新征程。学校正式聘任苏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总督导、硕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新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陶新华教授出任海右书院名誉院长,为书院育人事业注入新力量。
踏山海·共潮生
下午14:00,泰山科技学院校长耿献文、常务副校长谢承红、校长助理武浩然,书院部、远景学院等负责人以及百名海右新生一起,伴随着在安澜庭院悠然响起的海浪鼓声,海右跨山海、遇新人的故事开启新的篇章。

活动伊始,武浩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陶新华教授基本情况并宣读聘任文件。


松涛声阵阵,为仪式垒起厚重而绵长的序章。在全体师生的见证下,耿献文将聘书郑重交到陶新华教授手中。这份聘书不仅是一纸约定,更是泰山脚下教育使命的郑重托付,是书院文化血脉的延续。

渤海潮音漫过岱宗山麓,传递出书院与陶教授之间深厚而绵长的情谊。海右书院学生会主席魏茂基代表书院师生,向陶新华教授敬赠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鲁绣团扇。这份礼物出自海右书院鲁绣传承基地、久屿华裳项目工坊团队。每一针都凝结着泰山的文脉,每一线都织就着学子的真诚。

当期待谱成旋律,最动人的表达,莫过于用歌声诉说青春与未来。秦硕、惠宇航等同学带来歌曲《和你一样》,用温暖的歌声唱出了“我们都一样,一样的坚强,一样的全力以赴追逐梦想”的青春誓言。这歌声不仅是对青春梦想的诠释,更是对书院生活的美好期许。

风拂草木声沙沙作响,将共生共长的哲思悄悄传递。陶新华教授与白军彭共同为新生代表颁发入院证书。这不仅是一纸身份的确认,更是一份成长的邀约,标志着每一位新生正式融入书院大家庭,开启她们的故事新章。

在书院,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倾听,每一段经历都值得被铭记。老生代表刘芸婷(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结合自身体验分享道:“从鲁绣非遗的一针一线到钓鱼大赛的欢声笑语,海右书院不仅让我的兴趣有了生根的土壤,更让我在动手与协作中体会到社区的温暖。”


随后,新生代表张彤(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分享道:“‘落日余晖下沉,浪漫海右置顶’的标语让我一见倾心,而学姐主动帮我搬运行李的温暖瞬间,更让我深信这里不仅是居学一体化的空间,更是一个让梦想扎根的精神家园。” 陈美含(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接着分享道:“从宿管阿姨送还我遗失录取通知书时的叮嘱,到入院礼上对‘海右人’身份的深刻感知,这些温暖的时刻让我真切体会到,书院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有归属感的精神共同体。”

声声海浪奔涌,拍打着书院的时光堤岸。陶新华教授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东坡气概,分享了自己人生新阶段投身书院的激动心情。他感谢学校的信任和坚持,表示将竭尽所能履职尽责,推动书院事业向前发展。陶院长还寄语学子们学会讲故事,以故事的力量推动自我进步,凝聚同行之人,并鼓励书院新生追求幸福完整的大学生活,希望与大家共同成长。

谢承红首先对陶新华教授欣然应允出任海右书院名誉院长表示衷心感谢,对2025级海右书院100名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以“故事力”作为核心领导力的海右书院,在陶院长的带领下将延续和传承人类故事的力量,帮助每一个同学生活饱满、生命整全。他引用梭罗的“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的格言,祝愿同学们在快乐的大学里成为自己,在多彩的书院里点燃生命,在大家长带领下福流澎湃。

书院钟声悠远,回响在庭院上空。礼花绽放,无数绚丽的飘带从二楼倾泻而下,在空中划出充满生命力的轨迹,象征着那些“生生不息”的鲜活故事正汇入书院的血脉。这纷扬的飘带,是书院对每一位学子浪漫而盛大的欢迎,让每一份热爱在山海间绵延生长。
心海渡・理晴空

镜头一转,一场“书院第一课”在海右书院106盲点靶场拉开帷幕。陶新华教授为学子们带来了一场以“大学,让人生幸福完整”为主题的书院开学第一课,为同学们的大学生涯注入了积极的心理能量。

陶教授聚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构建、积极心态培养以及阅读与叙事能力提升等核心议题,为学子们开启大学生涯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迪。针对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适应性问题与成长挑战,陶教授分享了培养积极心态的“制胜法宝”。他生动讲述了李维斯牛仔裤创始人在淘金热中屡挫屡奋、转换思路成功的经典故事,并鼓励大家以积极的视角看待挫折,将每一次挑战视为成长的契机。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纷纷就成长中的具体困惑向陶教授请教。育英书院/大数据学院的李泽宇同学就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交往的问题与院长进行交流。陶教授指出关键在于“凡事讲良知”,要以真诚善良为基石,并强调阅读对提升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接着,育英书院/大数据学院的曹锦宏同学就“如何更好地接受大学教育”的问题向陶教授请教。陶教授指出:“首先要重塑对大学的认知,将其视为一场思维与行为的训练;其次,专业选择务必以兴趣和特长为导向,这是获得长久动力的关键。”其深入的见解与温暖的回应,赢得了阵阵掌声。师生在对话中共同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深度碰撞。



当天上午9:00,学校还在明心书院112会议室举办了海右书院名誉院长座谈会。谢承红与陶新华教授就学校基本情况、“四位一体双院制”、素质教育与书院制改革、学校办学成果与学生成长等进行了交流。会后,耿献文与陶新华教授共同签署了海右书院名誉院长聘任协议,标志着双方携手探索书院发展新路径的开始。
山海有约,书院情长。从“初相逢”的坦诚交流,到“共潮生”的仪式见证,再到“理晴空”的智慧启迪,全天活动以“山”的厚重奠定根基,以“海”的开放连接未来,标志着陶教授与海右书院携手同行,与全体学子共生共长的开始。
泰山巍峨,见证着教育的传承;海右聚贤,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在陶新华教授的带领下,海右书院将继续秉持“以山为志,以海为怀”的育人理念,为学子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这场山海之约,不仅是一个开始,更是一份承诺——在这里,每一个梦想都将找到生根的土壤,每一段青春都将绽放独特的光彩。
陶新华教授在校期间,还参观了学校各有关书院、通识文化长廊,出席了第15期相约书院·校长共膳等活动。
目前,学校已先后聘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庞海芍,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秘书长、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课程项目主持人,北京创新研究所副所长张振笋,河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兼职导师杨国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导师周郢,北京大学1978级校友、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中国-北欧技术创新与发展协会副会长王冬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胡冬晨等为各书院名誉院长。各书院名誉院长常态化的来校与书院学子互动交流,帮助师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是书院育人不可或缺的力量。
海右书院名誉院长简介
陶新华,博士,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苏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总督导、硕士生导师,荣休;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婚姻家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新教育实验-新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苏州新教育心理培训学校校长。
海右书院学生代表在仪式上发言
我是来自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的刘芸婷。作为在海右书院住了一年多的“老学姐”,今天站在这里,作为老生代表发言,满脑子都是过去一年里那些闪闪发光的小快乐,特别想迫不及待地讲给你们听。
先说说我的“心头好”——摆弄布料做小玩意儿。以前在家就爱翻一些旧衣服裁裁剪剪,缝个钥匙扣挂件、给玩偶做件小衣服,虽然针脚歪歪扭扭,却总觉得特别有意思。来海右之前真没指望这小爱好能“登大雅之堂”,没想到书院居然有专门的鲁绣非遗体验项目,有专门的“刺绣小课堂”直接把“专业指导”送到了我跟前!
第一次上课我还挺紧张,怕自己那点“野路子”被笑话,结果老师先从最基础的穿针打结教起,学姐们还把自己的绣线、顶针分给我们用。记得初学平针绣时,我总把线拉得太使劲,布料都皱成了小疙瘩,旁边学姐手把手帮我调整力度,说“绣活儿得像呼吸一样轻”。现在我不光能绣出规整的花朵纹样,还跟着学会了给挂件锁边、做立体褶皱,书桌、书包上挂的全是自己的“作品”——有绣着小草莓的钥匙扣,还有给闺蜜缝的刺绣书签。那些坐在教室里“戳戳戳”的午后,手里忙着针线,耳边飘着说笑,连时光都变得慢悠悠的。
下面必须聊聊咱们书院的“宝藏角落”——“深蓝有梦 海洋保护工坊”。那地方简直是我的“充电圣地”!学习累了拐进去待十分钟,整个人都能慢下来。小小的生态缸里蕴藏着海洋的大秘密,每次感到疲惫无力的时候,看着那些小鱼慢慢悠悠摇摆的样子,突然就觉得所有的疲惫都被拂去。这种和小生命相处的温柔,是海右给我们的独家治愈。
此外书院举办的钓鱼大赛也极具特色,推荐学妹们都能体验一番。想象一下,风和日丽的下午晒着太阳,和朋友坐在湖边,手里握着鱼竿唠嗑,风里都是青草味儿。刚开始我啥也钓不上来,旁边的指导老师和学长教我“看浮漂要沉下去再提竿”,后来真钓上一条小鲫鱼的时候,我激动得差点把鱼竿扔了,周围的人都跟着欢呼,那种纯粹的快乐太难忘了。即使未曾有收获,在阳光下闲谈的时光也远胜宿舍里的刷手机时刻,正如“公园三分钟效应”所言,只需片刻与自然相拥,所有压力便会随湖水悄然消散。
其实海右的好,不光是这些活动,更在于这儿的人。刺绣时及时递来的新线轴的学姐,微生态馆里和我一起蹲看寄居蟹的同学,钓鱼时帮我捡鱼竿的陌生人……这些细碎的温暖凑在一起,才让日子变得更甜。我们会抱着绣坏的布料互相吐槽,会为了看小鱼比谁起得更早,会在湖边分享一包饼干等鱼上钩,这些一起疯一起笑的朋友,是我在海右最珍贵的收获。
来海右一年多,我最庆幸的就是,在这里让自己小众的爱好得以深耕,还遇到了一群同频的人。海右书院设有鲁绣、浪潮影视、篮球、商海撷珠等各类项目工坊,希望你们也能在此发掘热爱的方向,在动手实践与交流互动中找到归属感,收获自己的幸福时光——不管是拿起针线,还是蹲在微生态馆发呆,或是在湖边等一场“鱼的惊喜”。
海右早已备好温暖与热忱,热烈欢迎你们加入这个大家庭。愿海右也能成为你们大学生活里,最安稳、最暖心的那个“家”。
——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 刘芸婷
我是海右书院2025级的新生陈美含。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想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怀揣着一种混合了兴奋、好奇、迷茫与些许不安的复杂心情。我们期待一个能安放梦想的地方,渴望一个能温暖心灵的港湾。而当我第一次拖着行李,看到“海右书院”这四个字时,一种奇妙的归属感慢慢在心里扎了根。
我第一次看见它时,它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是我在报完到之后的去处。但当我们真正走进它,才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栋宿舍楼,更是我未来学习和拼搏梦想的地方。海右的建筑风格既有现代设计的简洁明快,又融入了中式庭院的雅致韵味。灰白的墙面,利落的线条,没有压迫感,却自带一份书卷般的沉静。这第一眼,就让我感觉,这里与其他地方不一样。
更打动我的是书院内部的“温度”。在我刚来海右时,我的录取通知书和其他报到材料因为着急去报到而落在了一楼,等我和我母亲到达新宿舍放下行李准备去报到时发现自己的录取通知书以及其他报到时用的材料却不见了,我在新宿舍翻遍了我的包也没有找到我的录取通知书等其他报到材料,我的母亲也十分着急,等我匆忙下楼去寻找时,宿管阿姨也找到了我,阿姨手里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以及其他报到材料跟我说“同学,你的录取通知书落下了,别弄丢了好好放着。”宿管阿姨温暖的话语,在那一刻安抚了我焦躁不安的心情,也给予我像“家”般的温暖。这就是海右书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开放的、温暖的“家”。
而如果说初见是朦胧的好感,那么刚刚经历的入院礼,则让这份好感变为了真切的认同感。仪式,有一种独特奇妙的力量。它能在特定的时刻,为我们的生命刻下深刻的印记。今天的入院礼,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场庄严而温暖的“仪式”。当我们一起参加这一场仪式时我感觉到的不仅仅是一份欢迎,更是一份像“家”一般的温暖。
“海右”这个名字,取自“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海右的院徽,连接的不仅是此时此刻的我们,更是脚下这片齐鲁大地的千年文脉。它仿佛在告诉我们,从今天起,我们不仅是泰科的学生,更是“海右人”。这个身份,意味着我们要继承的,是那种“登高必自”的坚韧,是那种“心怀天下”的胸怀。
在仪式上,或许会有宣誓的环节,或许有学长学姐的真诚分享。在这一刻我环顾四周,看到的是一张张和我一样年轻、一样充满渴望的面庞。我突然深刻地意识到,我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从今往后,我们将共享“海右书院”这个名字,我们将成为彼此未来最亲密的战友和家人。这场入院礼,将为我们崭新的大学生活,写下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冒号。它让“书院”从一个地理概念,真正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精神共同体。
——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 陈美含
我是海右书院的一名新生,张彤。海右书院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它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安心的归属感,一个灵魂的栖息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海右书院楼前广告牌上写的一句话,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注意到——落日余晖下沉,浪漫海右置顶。刚来报道的时候看到这句话莫名的喜欢,充满着意境,海右用浪漫修饰,被置顶强调,从而升华为一个精神坐标一个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海右书院给我的印象是学生的住宿空间不再是与教学区割裂的宿舍,而是环绕在讲堂和书院之间的雅舍,真正做到了居学一体化。
给我最温暖的感受是进入海右书院,映入眼帘的往往不是狭隘昏暗的走廊,而是开阔的公共厅,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公共研讨室,这里没有陌生人的疏离感,只有家一般的松弛与温暖。宿舍里并且还贴心给我们准备了洗衣机烘干机吹风机,而且在海右书院里无处不见的直饮机,里面的热水也无时无刻给我们准备着,这种感觉像是到了一个温暖的家。
最让我动容的,是刚来报道的那天,对于陌生的环境不知道具体的宿舍位置,我搬着沉重的行李,在海右书院门口急的乱转,这时候有位学姐走到我的面前,轻声的问我,同学你需要帮忙吗?这一刻我仿佛看见了光,好像得到了某种救赎,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位学姐给予了我帮助,尽管这是一件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当时不知所措的我像是雪中送炭,这位学姐就像我在海右书院素未谋面的家人。还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刚进宿舍楼门口,学姐在发小鱼,每次回忆起都让人心里暖暖的。
因此,海右书院于我而言,是实体意义上的居所,更是精神上的锚点。它不只是睡觉的地方,它是让梦想扎根、让友谊生长、让灵魂得到妥帖安放的,真正的家。在海右书院这方屋檐下,我们不仅是室友,更是学海同舟的伙伴。愿我们彼此激励,携手成长,在这片共同的空间里,不仅收获知识与友谊,更锻造出面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 张彤
(海右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