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18:30,由书院部和东岳书院联合举办的置顶行动第12期于东岳面馆举行。本次活动聚焦“团队效能与活力提升”,各书院学生团队指导老师与学生会主席共25余位参与。活动分为关键词分享、书写书院故事“发酵”、自由用餐、碗底彩蛋(命题或半命题分享)、金牌分享6个环节,共启书院效能提升宴。由东岳书院发展导师曹月阳主持。
掌勺人开锅:“关键词”诉说独家故事


东岳书院主席张烨恒以五个关键词的方式,分享了他与书院的故事。第一个关键词:Who Am I?——角色认知的迭代。大一阶段,以“责任”为锚点;大二时期,聚焦“精细化执行”,注重流程管理与团队协作;大三则转向“价值驱动”,主动探索热爱领域,并完成从泰安至济宁的150公里骑行挑战,以行动诠释“知行合一”的理念。第二与第三个关键词:Zero与One。初入东岳书院时,他坦言曾陷于目标模糊的困境,而书院每年提供的多元实践场景,推动其从“被动适应者”蜕变为“主动规划者”。三年间,他逐步建立起独立决策力与抗干扰能力,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体系。第四个关键词:艺术。从最初质疑书院砖头摆小人、田野吃饭唱歌跳舞等形式,到深度参与后感悟“艺术即生活”的真谛。使他学会以微观视角观察自然环境、人际互动中的美学逻辑。第五个关键词:Who Are We?——集体价值的重构。“我们不是被随意拼凑的个体,而是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书院作为“有机共同体”,需通过尊重成员差异化表达实现深度联结。无论是田野中的即兴创作,还是跨书院、学院协作项目,当每个个体以真实状态参与时,集体便自然涌现出超越机械叠加的协同能量。
和面·发酵,书院故事生根发芽


张烨恒主席的分享如同跳动的音符,与书院的故事仿佛勾起了每位老师与学生的携手共进路程,大家纷纷在卡片上写下自己与书院最筋道的回忆,是团队深夜还在齐心协力策划活动时驱散疲惫与寒意;是个人在突破学习或工作瓶颈时的醍醐灌顶,像面团一样,在时间的发酵下,愈发珍贵,让触动的心灵在泰科落地、生根发芽。
添卤·调味,传递·分享


桌上摆放着八款独具特色的“书院秘制卤”,大家根据自己的口味随心搭配。大家围坐在一起,亲手调配美味的面食,一边品尝,一边愉快地交谈。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相互为身边的伙伴递醋、传蒜,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却处处充满了温暖的情谊。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书院味道里所蕴含的分享精神。每一口面,都承载着书院独一无二的记忆;每一次分享,都让书院的情谊愈发深厚,这些故事就像是为书院故事面精心调制的独一无二的浇头,有滋有味。
命题、甩锅、倒序,碗底意外彩蛋


碗底还藏着“惊喜彩蛋”!大家取出贴在碗底的纸条,20个故事命题在碗底苏醒。每个人的碗底标有编号和问题,曹月阳老师随机抽取序号大家根据碗底的序号,各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故事。

分享者:瞻岩书院主席吕欣平
命题:我在书院最难忘的一件事情。
故事:大二举办步行街时因为还没有纳新,只有部长在干活,途中一句玩笑话发掘到了一位优秀的大一新生,到干事,到部长,开启了与书院携手共进,“死心塌地”的旅程。

分享者:东岳书院主席袁怀龙
命题:我在书院最头皮发麻的一件事。
故事:因换到了新的部门,从对设计摄影的一窍不通,尤其是三月份的师生集体生日会,包括自己在内,对视觉设计也是一直处于懵的状态,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学会了这一项技能的,在书院发掘自己潜能。

分享者:东岳书院发展导师路澳征
命题:我在书院最棒的一件事。
故事:分享第30期“爱在书院”师生集体生日会从“盒子”出发,做梦都会梦见生日会马上开始的急促感,第一次跳舞,第一次全程见证生日会的落地,参演师生在筹备中寻美好,寄语大家继续在书院见证、寻找自己的幸福。

分享者:海右书院干事刘芸婷
命题:我在书院最惊讶的一件事。
故事:惊讶自己会因为一场活动加入到学生会,惊讶三八妇女节活动时针灸把脉时,中医老师对自己的劝诫;惊讶春日舞会时,参与者虽然不是很多,但需要耗费非常多的时间布置、收场等。最后还不忘宣传海右书院举办的全国大学生钓鱼大赛,去捧场,去现场狂欢。

分享者:瞻岩书院主席英舒焱
道具:交换特权
命题:我在书院最DNA重组的一件事。
故事:从团委到书院,每天都在重组。第一次像小白一样组织步行街、第一次与广告公司打交道,设计物料由图纸变为现实,见证部长与干事的成长。本月生日会,邀请大家见证瞻岩书院学生团队的蜕变。

分享者:汶阳书院主席蔡瑞天
命题:我在书院最快的一件事。
故事:5天时间筹备新教育实验展馆开幕仪式,任务重、人手少、时间极度紧张,但活动当天圆满完成,到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完满体验。

分享者:九河书院主席黄新茹
命题:我在书院最回忆的一件事。
故事:分享了她首次主持日光节的经历,回忆参与者不跟随脚步一起走,弹奏古琴放置两个话筒,但现场极度安静的现场尴尬。到活动结束,深刻体会到书院的包容性,为每个人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等,包括现在大家第一次聚在一起,也会成为她最回忆的故事。

分享者:学生书院联合会主席姜潇雅
半命题:我在书院最崩人设的一件事。
故事:领导力课程中,她是“哥们”,老师讨论她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商务型人才时,她其实是攀树时的运动型人才。训练结束拍视频时,是让大家见证历史性时刻的“哭唧唧人才”。让书院人更加真实、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生机勃勃的书联遇到了生机勃勃的他们,就像生机勃勃的书院,有一群生机勃勃的人,正是因为有这一群生机勃勃的人,所以书院才会越来越好。

分享者:五汶书院主席张绮娜
半命题:我在书院最痛快的一件事。
故事:团建遇老乡,香港中文大学来五汶书院研学,参与奋斗自成芳华系列活动,3天8篇新闻稿,写完稿子时,上交给老师那一瞬间,痛快感爆棚!

分享者:敢当书院主席李祺颖
半命题:我在书院最后悔的一件事。
故事:在书院担任副部长期间,因性别处境陷入挣扎。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女生,常遭遇表达被忽视的困境:策划活动时,为了使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经常发生争执。挫败感让其一度“摆烂”,拒绝参与事务,错失大二评选“泰科之星”的机会。直到目睹其他人站上领奖台,才惊觉不应因他人评价否定自我价值,重新投入工作并最终当选主席。这段经历虽让我后悔荒废时光,却也学会理性面对负面评价——如今听到“这人当主席有点东西但不多”时,会主动寻求反馈改进。这段曲折让我深刻领悟:集体中每个努力者都该被看见,真正的领导力不是压制锋芒,而是让所有人共同闪光。

分享者:汶阳书院主席吕英杰
道具:交换特权
命题:我在书院最绷不住的一件事。
故事:办活动中最绷不住的故事就是天气,每次参与大型活动,都会遇到天降暴雨,刮大风等各种阻碍活动顺利进行的因素,文创大赛一切准备就绪时,开始前两个小时下起了雷阵雨,把一切物资都放置到屋内时,雨停了。怕待会儿再出现何种情况,没有复原到场地,结果,那一天就只下了那么一阵雨,一切都是“妙不可言”。

分享者:育英书院主席徐盟
半命题:我在书院最成长的一件事。
故事:分享了她从书联到育英,从文化培育部到视觉传达部,在全新、陌生的领域,剪视频、拍照片、写稿子、频繁崩溃,最终4人小组围着陈鹏老师痛哭的场景。一段段生动的表达,好像文字也失去了叙述的能力,写不尽、道不明。
揭秘·秘方传承


本月“线上置顶行动金牌配方”!由敢当书院李祺颖同学带来独家效能提升秘笈。她回顾其任职期间的成长路径。大三初期,面对职业发展压力,在食堂吃饭时,与敢当书院执行院长马凯旋的对话中,重构职业规划框架。任职期间,她观察到部门本位主义现象,通过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强化“集体效能优先”共识。针对组织内部分歧,实施“共情式对话机制”,采取一对一深度访谈策略,成功消解部门协作矛盾。
团队建设层面,除常规例会外,引入户外野餐、荷塘采莲等沉浸式场景开展创意策划,同步推进跨院志愿服务及资源联动。在书院形象塑造工程中,开发NFC智能导览系统,形成专业化讲解服务体系,以场景化运营激活组织动能。
面馆打烊,故事永不落幕

书院的砖瓦镌刻着团队共生的年轮,长廊回荡着青春拔节的声响。这里的一草一木皆是书院团队成长的见证者:檐角垂落的春雨浸润过深夜策划案的墨痕,石阶斑驳的苔痕拓印着活动筹备组的足迹。这场书院部与东岳书院联合推出的春日宴,分明是岁月精心熬煮的佳酿——揉进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麦穗,发酵着少年们碰撞出的思想星火,最终在陶瓮中升腾起敢当精神的醇香。当暮色漫过飞檐,晚钟惊起栖鸟,檐角风铃衔住一片飘落的樱花,它震颤的弧度正勾勒出新故事的序章:那些尚未命名的热望,终将在下一个黎明破土成诗。你好,书院的伙伴们,我们下一期再见!
(书院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