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茶思编者按:时光跌跌撞撞,季节来来往往。邀一位智者,聚三五好友,引数位门生,话天地百家。一个土陶小泥炉,一张铁丝网,一壶沸腾的茶,一块燃烧的炭。“书院围炉夜话”是我校创新实施的一项专项活动,旨在通过此活动将企业大咖、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知名校友们的时光故事慢慢碾碎,细细道来,希望这些经验、感受能够启迪泰科学子们日后生活。


3月21日下午14:30,“书院围炉夜话”第59期:镜头即态度在育英书院丛show排练厅(115)举行。本期活动邀请到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影学博士刘汉文,围绕“电影评论”等问题,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活动由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刘晨老师主持。全生异科导师和学生共计50余人参加活动。
围炉实况:
胶片上的新芽,光影冒险启动


活动伊始,刘主任敏锐地观察到刘教授脚上的千层底老布鞋,并说道:“今天的嘉宾不是一般人”,活动在轻松幽默的对话中开场。随即,刘主任便问道教授与电影是怎样结缘的,刘教授向我们叙述了他自幼在江西省一个偏远乡村的成长经历。尽管当地环境相对闭塞,但幸运的是,每年放映队都会四次来访村庄,分别在春、夏、秋、冬四季播放电影。这种独特的观影经历点燃了他对电影艺术的浓厚兴趣。随后,刘教授考入大学,他首次接触到了电影评论,并由此开启了他作为影评人的职业生涯。他回忆起自己最初尝试撰写影评的历程,从手写稿件到成功投稿发表,逐步踏上了专业影评的道路。
一篇影评撬动北电梦

刘教授早年求学于教育水平较低的县城,考入大学后成绩中等。一堂课上,老师朗读电影影评点燃他的兴趣,从此主动请教,踏入影评世界。90年代电影评论兴起时,他观看江西导演黄军的本土电影《悲烈排帮》(取景鄱阳湖附近),灵感迸发专注评论家乡作品。为写稿,他躲进空教室手写初稿,誊抄备用后投稿。意外的是,贵州电影杂志迅速刊登此文,多年后同学还在网上翻出旧作。这次成功让他发现自身潜力,受班长鼓励,毅然赴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开启人生转折。刘教授还回忆道,当时在求学阶段,他能保持成绩的秘诀可以概括为“早睡觉”,并以此来劝解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传媒大军中的独苗逆袭

刘教授回忆道,鉴于电影研究中心主任黄勇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他所招聘的员工大多数亦出自该校。因此,在研究中心内,他是唯一一位电影专业背景的成员。自2006年以来,中国电影业的迅猛发展促使评论中心决定成立电影研究所。作为唯一的电影专业人才,他被任命为副所长,并随后招募了更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在那段时间里,他积极投身于撰写学术稿件,为电影研究领域做出了显著贡献。
围炉互动:对话·火花
围炉问答一:艺术的连贯表达方式

来自敢当书院/行政管理学院的葛同领问道:“我平常喜欢看看电影,每看完一场电影心里会有很多想法,有的时候我会想把这些想法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语文不是很好,很难把这些想法写明白,写连贯,想请教您一下,怎么能把这些想法写清楚呢?”刘教授以培养自己孩子的案例回答道:“我的孩子喜欢吃,所以我每周都去陪她吃想吃的东西,不管多贵。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写出来想吃的原因及吃到美食后的感受,从生活入手,每周如此。我建议你们也找一个人,比如说找人陪你去看电影,前提就是看完之后,你写一篇影评出来,或者是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通过这种方式多加练习,影评就自然而然连贯起来了。”
围炉问答二:主观到客观的交融

来自东岳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邵光华提出了关于影评写作的问题:“我在写影评时,往往更多是写观后感,倾向于主观表达。然而,我知道专业的影评应该是客观的。我想了解,如何从主观视角转变为客观视角呢?”刘教授建议摒弃主客观绝对划分,以建筑学框架思维破解写作难题:1.搭骨架——构建影评框架(影片信息、技术分析、主题探讨等);2.填血肉——先纳入主观感受与多渠道素材;3.精装修——筛选内容,用镜头细节、导演访谈等客观事实支撑观点;4.拓视角——结合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多维分析。如同盖楼需从结构到细节打磨,影评也应从感性堆砌转向逻辑论证,实现主观感受的客观转化。
围炉问答三:AI时代的影评挑战

来自敢当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宋艺凡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教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在电影制作和影评领域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刘教授耐心地为宋艺凡解答了这一问题,他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重要话题。在撰写影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AI技术来搜索和借鉴各种资料和观点,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刘教授强调,尽管AI技术提供了便利,但个人的思考深度和广泛阅读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知识积累,我们才能形成独到的见解,撰写出真正有深度和见解的影评。
电影梦想与探索精神


此次围炉夜话,不仅是一场光影与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与梦想的深刻对话。本期围炉夜话,像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探索征程,去发现更多未知的美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电影传奇。它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结束,更是无数梦想起航的崭新起点,预示着未来电影界将迎来更多新鲜血液与无限可能。
炉旁对谈,炉中那活泼的火苗,正如同学们对将来所怀有的炽烈希望。在这个宁和且雅致的氛围内,师生们畅所欲言,以茶传情,心贴心互动,无比欢快和谐。
围炉大咖:
刘汉文,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影学博士,专注于影视政策研究和产业研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围炉茶思:
刘教授以他少时的经历为起点,通过求学经历的分享,将他的人生阅历娓娓道来。在悠然散逸的茶香中,展开一幅独属于他的时光画卷。经过刘汉文教授的分享,让我们走近属于他的影像世界。从儿时的启迪到如今的成就,都在回答如今的我们:要耐心去深度耕耘自己的领域,并保持热爱,才能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学校也有电影评论中心部门,都会定期在巨幕影院组织观看电影,听说他们还有关于电影评论的协会,会后我要好好了解一番。
——行政管理学院/海右书院 李振平
观看刘汉文教授对于电影影评的演讲,深感震撼。教授从专业角度剖析镜头语言,讲解如何通过镜头构建影像,使我们得以洞悉电影背后的艺术密码。不同景别、角度与运动方式,皆能传递独特信息,塑造多样氛围。在讲座中,我深刻领悟到镜头不只是记录工具,更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媒介。而影像的世界则像一座宝库,充满无限可能。在泰科,书院的生活就像是各样的素材,丰富多彩,我是一个不太喜欢拿起镜头去记录生活的人,在今后,趁着春光,对准镜头,记录在泰科独属于自己的生活。
——敢当书院/建筑工程学院 宋艺凡
盘腿坐在草垫上,捧着热茶听刘教授聊他当年手写影评的“热血史”——从蹭乡村放映队到逆袭北电,连千层底布鞋都成了追梦标配!现场学了一招“盖楼式写作法”:搭框架、塞素材、精装修,瞬间治好了我的影评拖延症。最戳心的是那句“早睡觉,身体才是革命本钱”,今晚就戒掉熬夜刷剧!
——敢当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闫奕衡
(书院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