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信息产业大咖传记阅读计划”是我校自2021年9月以来开展的一项全校性的阅读活动,围绕着36册(37本)信息产业大咖们的传记书籍,全校师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进行了多层次阅读,在书籍阅读中与商业大咖们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行政管理学院 赵云《一网打尽》 读后感
《一网打尽》这本书充分展示了亚马逊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刻,揭示了贝佐斯独树一帜的商业秘密。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亚马逊顾客至上的理念。
贝佐斯的目标一直都是除去一切网上购物的不便,并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客户传递产品和服务。1998年初,贝佐斯全身心投入到一个叫做“个性化和共同体”(taxonomy of popularity)部门的工作中。这个部门主要是帮助顾客链接到感兴趣的图书、音乐和电影。那年5月,贝佐斯通过调研得知了亚马逊畅销书榜单排名前500位的图书,此时他灵感突发——为何不把所有书都放到网上,而不只是畅销书?
不间断更新书单的这一想法,不仅创造了一种新的畅销书分类方法,而且还向作者、读者和出版商提供了一与此同时,亚马逊还申请了一项叫做“一键下单”的专利。这个系统早在1997年贝佐斯和界面设计师派瑞·哈特曼共进午餐时想出来的,席间他说要让顾客尽可能地轻松购物。哈特曼是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他设计了一个系统,可以预先把顾客的信用卡信息以及送货地点输进去,当顾客订货时只需敲一下按键就可以轻松完成一笔交易。
通过减少网络购物的一点阻力,即使是很小的一点,亚马逊又可以增加数百万美元的收入,与此同时,这项专利也为公司筑起了堡垒以抵御对手的入侵。
贝佐斯非常重视客户反馈,如果一位客户有一次不好的体验,贝佐斯就常会认为它反映了一个更大的问题——用一个问号将其升级为公司内部的问题,将邮件转发给相关员工处理。员工收到这个带着问号的邮件,就会停止手头上的一切事务,全身心地投入去解决这个问题。贝索斯用这种方式来保证那些潜在的问题能得以解决,保证亚马逊内部能一直听到客户的声音。
亚马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贝佐斯对“客户对多快好省的不断追求”这第一性原理的坚守。也可以称之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总体来说,贝佐斯用自己过人的敏锐和远见卓识,抓住了公司发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机会,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做到了多个行业的第一,而带来的回报是他成为地表最富有的人(全球首富)。他的成功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值得大家深度研究一番。
淬炼商学院 王晓琪《腾讯传》 读后感
通过读《腾讯传》,为我解读了心中很多疑问。成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腾讯曾经遭遇空前的质疑,它所面临的模仿而不创新、封闭而不开放的“指控”是怎样形成的?性情温和的马化腾如何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全民公敌”?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有什么异同?前者的繁荣是一次长期的追随之旅,还是有自己的东方式生存之道?
腾讯从1998年开始创业,到2004年香港联交所上市,到2008年游戏元年,到2010年3Q大战,到2011年微信独舞者时代,到成为世界级互联网巨头,掌握了QQ、QQ空间、QQ游戏和腾讯网、微信等多个亿级入口,以即时通信工具起步,逐渐进入社交网络、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在超高速发展的同时亦饱受争议,在“3Q大战”的激烈冲突之后又进一步走向开放……腾讯的发展路径,亦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互联网人在应用性迭代和对本国消费者的行为了解上,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并开始领跑全球。
通过在腾讯这个案例上,让我懂得了互联网经济与工业经济相比最本质的差异是对一切完美主义的叛逆。“小步、迭代、试错、快跑”,腾讯可谓典范。马化腾属于改革开放之后的知识型创业者,在其创业初心中,改善财富状况的需求让位于个人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热情,几乎摈弃所有公演,沉浸于产品本身,构成他最鲜明的职业特征。马化腾是进化论和时空理论的拥趸,面对巨大不确定性,他试图让腾讯成为一家边界模糊的生态组织。从让互联网“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到“连接一切”和“互联网+”,对内向外的双重延伸中,腾讯形成了柔性化的组织及竞争模式。
《腾讯传》一书全景式地记录了腾讯崛起的全部经历,并以互联网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曲折与独特性。我认为如果你读懂了腾讯,就相当于读懂了中国的互联网。
(书院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