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敢当书院 >  新闻动态 >  信息正文

【敢当有感】与书院对话:在一座山、一寸布间,寻?

时间:2025-06-13 11:34:56    作者:敢当书院    来源:     点击数:

一抹蓝,依山而来,沉淀于寸布之上。

一抹蓝,化作书院生活里永不褪色的墨痕,

浸染进青春的每一寸肌理。

6月11日至6月13日,敢当书院携手建筑工程学院,于明心书院拉开以【寻】为名的蓝白旅程。

每一位踏入【寻】的旅人,都成为了追寻者,

在蓝白间,寻觅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答案与思绪共鸣。

【寻·源】寻一处源头

“结束了三天校外培训后,我在返校的第一时间便赶到了本次【布·置是蓝】的活动现场。踏入明心书院的那一刻,我想只有“震撼”两个字可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进门的第一个展主题是【寻·源】,珊姐对我说,是因为“一切都源于扎染的你”。果然,我们敢当一直都浪漫得让人想哭。这一学年以“布”染工坊主理人的身份度过的时间实在太快了,还记得最初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一场百人扎染节都已经是想象的尽头,而现如今,这次【不只是蓝】千人扎染节又让我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我想,这次【寻·源】不只是源,还是缘,而这份缘,属于我与扎染,敢当与建工,更属于因为扎染而相遇的每一位朋友。或许在未来的校园中,我不会再是那个“最会扎染”的人,但届时,我会为这份传承而感到骄傲。”

——“布”染工坊主理人 吕源 五汶书院/建筑工程学院

木架、染缸、布帛,看似简单的组合,却构成了一幅蓝白的故事。靛蓝布帛与素白棉布遥遥相望,无声地讲述着从空白到丰盈、从无到有的创作旅程。它不仅是对扎染从初始到完成过程的具象呈现,更寓意着生命从懵懂空白逐渐走向丰富充盈的成长之路。每一位驻足于此的观者,都将被邀请踏上这场探寻之旅,在布帛的色彩与纹理间,寻觅自我之源,感悟艺术与生活交织的独特韵味。

寻·语】寻一段文字柔美:


“走进扎染展,宛如踏入了一个被色彩浸润的梦境,一枚书签,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寻得一方宁静的天地,感悟到传统手工艺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也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希望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光彩,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美。”

——观展毕业生周宇璇 汶阳书院/淬炼商学院

蓝白的书签如林间栖息的蝶,悬垂于细线之上,随风低语。每一枚书签的诞生,都是一次微观的“寻”之探索,这片林中的蓝白阵列,被赋予了更深的情意。展台上的一行:“扫码写下想对TA说的话,我们将你的祝福与蓝染书签一同送达,让扎染的蓝替你传递温柔。”驻足于此,扫码,提笔,在毕业来临之际,写下那些或许未曾当面言说的惦念、感谢或祝福。借由一抹蓝,寻找到温暖与挂念的传送方式,也是“寻”的另一种流转形态。

寻·竹】寻一叶竹韵:

走进展区,目光立刻被墙面上那几幅扎染装饰画抓住了。深沉的蓝像泼墨一样浸透了整幅棉麻画布最震撼的是蓝白之间形成的清晰而有力的图案那不是随意的晕染,而是刻意为之的竹节。凑近细看,忽然就理解了策展人的心思,‘竹节的纹路是由靛蓝包裹着细长的留白,挺拔中带着一种柔韧的弧度那竹韵的清雅与柔韧,不正是书院庭院里流淌的那份沉静与包容的氛围吗?

———观展学生 王奕天 淬炼商学院/汶阳书院

蓝白交织处,“竹节” 图案并非自然晕染而成,而是师生将布料折叠、扎结,再经浸染,让靛蓝包裹细长留白,勾勒出竹节挺拔中带着柔韧的独特弧度。每一道扎痕、每一处色块渐变,都凝聚着师生对美的理解。无数紧密相连的六边形,象征着蜂巢的坚韧与团结。【寻·竹】以艺术为载体,传递“竹・巢”之格,温厚而坚实,刚柔并济,不仅是书院文化的艺术化呈现,更是美育理念的生动表达,以坚韧与清雅并存的姿态,奔赴未来之路。

寻·栖】寻一处栖息之所:


“靛蓝浸染白布的瞬间,晕开的不只是染料的纹路,更是少年心底蓬勃生长的斑斓梦想。明心书院的亭廊中着几个靛蓝扎染的厚实坐垫,不是规规矩矩摆在展台上,就那么自然地在上,一看就是欢迎大家来试坐的。忍不住伸手按了按,内里填充得很扎实,表面布料摸上去有点粗砺的质感,是那种经得起日常磨蹭的实用品。扎染时层层叠叠的褶皱,恰似我们在书院时光里积累的点滴故事。当毕业钟声敲响,别把它当作句点,那些曾以为会干涸的色彩,正悄然在时光深处重叠、交融。收拾好染缸边的憧憬,带着晕染未散的希望,去奔赴下一场更绚丽的旅程吧!”

——观展毕业生情侣逯天宇汶阳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吴馨怡五汶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深深浅浅的蓝,像随意泼洒的水墨,晕开的不只是染料的纹路,恰似我们在书院时光里积累的点滴故事,毕业离开书院这个“染缸”,那些在校园里的点滴,其实早就深深的浸染在我们的大学生活里。收拾好染缸边的憧憬,带着这份被“浸透”过的、厚实的希望,去奔赴下一场更绚丽的旅程吧!

【寻·诗】寻一行诗的清韵

当看着那首《松烟入墨》完成最后一块布料拼贴时,内心涌现出一种奇妙的安宁——仿佛这些深浅不一的蓝,本就该栖息于此。这幅作品筹备两周时间,书院渐渐的也被染成了蓝色:庭院垂落的布料让风变成了蓝色,大家的手染成了蓝色,就连办公室的白桌也因反复熨烫而晕开淡淡的蓝色。但最动人的是一群见证这场蓝色生长的学生:从最初独自在工坊的尝试,到如今书院59名学生会成员、32名勤工助学同学、10位不同工坊的伙伴都能娴熟扎染。我想,这些蓝不仅染在了布上,挂在书院里,更浸透了大家共同创造的记忆里。

——主创教师 刘珊 敢当书院发展导师

学生马睿鳞诗作《松烟入墨》,轻轻栖落于扎染布面。师生们将208块布进行扎染、剪刻、拼贴,让素布上深浅不一的纹理,与诗句的清韵相得益彰,赋予文字立体的生命力。明心书院影壁前,一幅“诗画共生” 的图景,让蓝白与书墨浸染整个书院。这抹蓝色,不仅是染料的色彩,更见证着“寻诗”作品从构思到成型的点滴历程。从最初工坊里独自的尝试,到所有伙伴们的携手协作,每个人都在这场“蓝色生长”中,倾注了心血与热情。

【寻·景】寻一方静谧:

“作为大学生艺术团舞美服化分团,踏入明心书院的那一刻,我们便与扎染窗框寻・景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扎染窗框宛如一幅立体的画卷,将传统扎染技艺与建筑美学巧妙融合,每一扇窗框都是历史与创新碰撞的结晶驻足观赏,扎染布料在窗框上晕染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细腻的云纹到奔放的色块,深浅不一的色调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无论是布料的折叠、扎结,还是染料的渗透,每一处都恰到好处,让普通的窗框焕发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作为舞台艺术的幕后团队,我们不自觉地将目光聚焦在扎染窗框与舞台设计的关联上。在研讨交流中,成员们灵感迸发:将扎染渐变色彩运用到歌剧角色的纱裙,让光影流转间演绎时空变换;把几何扎染纹样融入话剧道具,为场景增添东方美学韵味。我们还发现,扎染的留白艺术与舞台灯光设计的虚实结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跨领域的创意碰撞,为未来的舞台创作开拓了新思路。这场文化之旅,不仅让我们触摸到扎染工艺的温度,更让团队找到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艺术语言。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灵感,在舞台上编织更多文化交融的艺术图景,让传统工艺的魅力通过舞台艺术感染更多观众。

——观展学生大学生艺术团舞美服化分团

木质窗框为骨,素雅扎染布帛精心固定在窗框四周,扎染布上深浅不一的靛蓝,是自然晕染的杰作,素白之处,则如留白般给人无尽遐想。当微风拂过,窗框化作朦胧画屏,将窗外摇曳的竹影、变幻的云霞、流转的天光云影,尽数纳入其中。如同画框,将扎染布与窗外景致巧妙框定,方寸之间,一场关于自然与艺术、内与外的美学对话悄然展开。山水之间,景由心生,心随景动。

【寻·宿】寻一块画布:

在构思·宿】作品时,我试图以艺术语言探寻扎染的根源与最终归宿。作品中三个形态、色彩、尺寸各异的染缸,通过精心布局,在空间里构建起微妙的衬托关系,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最前端那只杯盏,恰似扎染艺术的起点当纯白的布匹浸入染缸,便开启了色彩与纹理的奇妙旅程。完成染缸的排列后,我总觉得作品少了几分灵动与呼应。直到旋姐提议来点线条,那些交叠于染缸背后、深浅不一的线条应运而生,整个画面变得鲜活起来。然而,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意外渗出的胶水在布匹上留下刺眼的印记,就在我以为一切功亏一篑时,两条大胆交叉的长线条横空出世。它们跨越所有图形,打破了原有的规整,却意外成就了破形的独特艺术效果。这场意外不再是遗憾,反而成为作品最亮眼的点睛之笔。·宿不仅是一幅扎染作品,更是一段探索与突破、意外与惊喜交织的艺术旅程。

——【寻·宿】作者 杜涟漪 五汶书院/艺术传媒学院

这幅以扎染为媒的艺术创作,正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诉说着布与染的故事。零落的扎染布片变为灵动的笔触,在画幅上精心排布。深浅不一、纹理各异的布片,汇聚、层叠、相拥。细看之下,染缸轮廓线条自然随性,却又恰到好处。布片的边角微微卷起,恰似染缸表面泛起的涟漪。不同色块的拼接与过渡,仿佛是染料在缸中交融的痕迹。染缸,承接着每一片布帛的漂泊与沉积。每一片布片,都曾在染缸中浸染、沉淀,而此刻,它们又以全新的姿态,重新诠释着染缸的意义,展开一幅关于传承与创新、漂泊与归宿的艺术画卷。




· 】寻一方框景:

刚踏入展厅,我的相机便被·】打卡装置牢牢锁定围着装置转了圈,发现每个角度都是不同的摄影命题仰拍时,建筑的屋檐与天空形成对比侧拍时,扎染的褶皱成了天然的前景虚化,让青砖的线条向框架汇聚。木梁飞檐、青砖黛瓦,在布纹与光影被完美定格,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框景画卷。那一方以温润扎染为材质的框架,宛如打开摄影世界的秘钥,在光影下编织出自然的层次。一步一景,一框一境。每变换一个角度,【寻·镜】中呈现的景致都截然不同,不规则的图案打破常规,为这方“镜子”赋予了无限创意可能。

——2024泰山·大学生古建筑摄影大赛参赛选手 郭杨 新言书院/大数据学院

明心书院一侧,一组以扎染为引的框景静静伫立,等待着与观者相遇。将其对准书院的木梁飞檐、青砖黛瓦,奇妙的景象随之而生。扎染布纹的自然肌理与建筑的硬朗线条相互交织,布面上的光影变幻与实景中的云影呼应。一步一挪移,一框一世界,每转换一个角度,框中呈现的景致皆不相同。邀请学子们驻足其间,用全新的视角去发现书院之美,借扎染框取独特景致,将转瞬即逝的时光,定格成永恒温润的注脚,在方寸之间,感受传统技艺与书院社区交融的独特魅力。

当这场以“寻”为名的故事渐渐隐入书院的年年岁岁,

让我们携着对扎染的眷恋,继续在生活的布帛上泼墨挥毫,

用发现美的眼睛,晕染出无数“寻”的印记。

请继续循着这蓝白的线索,去寻那山间的一缕风,布上的一滴染,框中的一片云和镜中那个在美育校园浸润下,

不断成长、愈发美好的自己。

为期两周的筹备中,深夜的书院总是灯火通明。有人手持相机,记录展品的每一处细节;有人蹲在地上,精心将208字的诗句完美拼贴;也有人站上屋檐,将这抹蓝白染上了书院的高处。蓝白背后,是炽热而动人的每一个故事,也是这场美育对话可无限延伸的温热与浸润。

供稿:敢当书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