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海右书院 >  新闻动态 >  信息正文

【海右故事汇】大汶口文化寻踪之红陶兽——“惜物博物馆”故事展览活动第3期

时间:2025-03-27 17:24:52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距今6000-4400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以智慧和创造力,为我们留下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红陶兽型壶便诞生于此。3月26日下午14:30,海右书院在106盲点靶场举办了“惜物博物馆”故事展览活动第3期,带领书院学子穿越千年,触摸历史的脉搏,邂逅红陶兽的故事。

时光之钥,文明密码

活动伊始,海右书院陈治宇老师播放大汶口文化的纪录片,带领书院学子走进新石器时代。纪录片中,红陶兽型壶的故事缓缓展开,从它的制作工艺到使用场景,再到它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陈老师详细讲解了红陶兽型壶的文化内涵,特别强调了它在先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红陶兽型壶不仅是一件酒器,更是先民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与表达。它的造型独特,既体现了先民对动物的观察,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


在讲解过程中,陈老师还特别指出,红陶兽型壶的造型特点是其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他详细分析了壶身的线条、纹饰的布局以及细节的处理,让参与者对红陶兽型壶的艺术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说道:“红陶兽型壶的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无论是动物的形态还是纹饰的布局,都体现了先民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艺术表达不仅是对生活的美化,更是对文化的传承。”

 

油泥塑型,指尖传承

在了解红陶兽型壶的历史和造型特点后,师生们一起用油泥捏制红陶兽。这一刻,手中的油泥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文明传承的载体。陈治宇老师首先为大家示范了红陶兽的基本捏制方法。他手中的油泥随着手指的轻揉、按压、塑形,逐渐显现出红陶兽的轮廓。随后,同学们纷纷参与到创作中,每个人都在红陶兽的不同部位上发挥自己的创意。

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王小懿同学率先拿起油泥,开始塑造红陶兽的头部。他先用手指将油泥揉成圆形,再用工具轻轻按压,逐渐勾勒出红陶兽的面部轮廓。红陶兽张口拱鼻、圆面耸耳,王小懿专注于刻画这些特征,每一道线条都力求精准。他说道:“红陶兽造型构思巧妙,是先民们对动物的精细观察与表达,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和细致,这让我更加理解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匠心。”

另一边,东岳书院/淬炼商学院的韩浩康同学则专注于红陶兽的身体部分。他用手指轻轻按压油泥,塑造出红陶兽的肌肉线条与纹理。韩浩康说道:“红陶兽挺颈昂首、腹部鼓起,身体线条流畅而有力,我想将这种力量与美表现出来。每一次揉捏雕刻,都是对大汶口文化的一次致敬,让我更加敬畏历史的力量。”

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的李鲁豫同学选择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赋予红陶兽新的生命力。她用工具对红陶兽的尾巴和壶口等部位进行精细塑造,并在其身体上刻画出独特的现代纹路。李鲁豫说道:“红陶兽短尾上翘,尾根部的筒型为壶口注水,设计巧妙。我想通过自己的创意,将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以现代眼光赋予红陶兽新的解释。”

心语交织,文化共鸣

学生们充分发挥创意,将自己对红陶兽的理解和大汶口文化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随着时间推移,一个栩栩如生的红陶兽在师生手下逐渐成型。

东岳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王财维:“这次活动让我对大汶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红陶兽型壶不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通过捏制红陶兽,我感受到了先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表达。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命力,表达了先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东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 韩焱坤:“红陶兽型壶造型生动美观,全器构思巧妙,造型生动,饶有趣味,既是使用器,又不失艺术情趣,不管从正面、侧面看,都能给人以逼真的感觉,我们可以感知先民们朴实纯美的生活情趣和匠心独运的艺术遐思,更加赞叹于华夏文明萌芽时期的无尽魅力!”

通过这次活动,书院学子不仅加深了对大汶口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更被先民们那份智慧与创造力深深触动。每一个匠心独运的作品,都是历史与现实共鸣的见证,它们不仅是对古老文化无限想象与美好愿景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历史智慧敬畏之心与勇敢探索精神的深刻表达。

海右书院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与书院学子并肩同行,共同探寻历史奥秘,讲述文化寻踪的故事。

(海右书院/新言书院 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