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东岳书院 >  新闻动态 >  信息正文

【三下乡】一块豆腐中的红色故事|“东岳豆赋乡”乡村振兴实践团第三站

时间:2025-07-01 18:55:23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7月1日建党节,黄前镇麻塔幼儿园里豆香氤氲。当石磨吱呀转动,雪白浆汁蜿蜒而下,孩子们踮脚向磨眼投入圆润的黄豆——原来是泰山科技学院“东岳豆赋乡”乡村振兴实践团志愿者们与小朋友上的一堂“一块豆腐中的红色教育”课。继泰山豆腐非遗工坊建设后,团队携石磨模型与黄豆走进课堂,在豆浆蒸腾的热气里,将国家级非遗“泰安豆腐制作技艺”搬到幼儿园里,让党史与乡村振兴脉搏在童心中同频共振。

      “两千年前,豆腐从淮南王的丹炉跃入人间;汉武帝封禅泰山时,它便在泰安扎了根。”志愿者韩茹指尖划过《泰安县志》插图,泛黄书页上“凌晨街街梆子响,晚间户户豆腐香”的字迹跃然而出。随着她的讲解,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听到了凌晨街巷的梆子回响,闻到了千家万户飘散的豆香,更感受到了那蕴含在山泉、豆粒和古老技艺中,属于泰山豆腐的独特生命力与文化根脉。

       当孩子们惊叹于非遗技艺的厚重,话锋一转:“这方豆腐更承载着烽火岁月的赤诚!”1942年抗战艰苦时期,江苏建湖县委县政府感恩群众掩护,用40斤黄豆办“豆腐宴”,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参与磨豆、点卤,辣豆腐、豆腐羹等菜肴,见证了党群同心抗敌的鱼水情;1935年,陕甘边区的梅家豆腐坊,为掩护同志转移、筹措革命资金诞生,三代人坚守古法,凌晨四点劳作,“良心豆腐”成为红色精神与乡村振兴结合的典范;革命先辈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创办“中华豆腐店”,周恩来、邓小平带头推磨制豆腐,用收入支撑留法学生生计,还为中共旅欧支部提供活动经费;1940年,毛泽东在窑洞设宴,仅白米饭、豆腐搭配邻居送的鸡,花费8毛钱,陈嘉庚对比重庆奢靡后,感慨“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谁想当豆腐匠?”“我来,我可以!”稚嫩手臂瞬间如林举起。孩子们围拢石磨,开启“豆道六艺”的奇幻旅程:泡豆的圆润、磨浆的醇香、煮浆的温热……当孩子们把泡发的黄豆送进石磨眼,豆子一边进一边掉落,韩老师轻轻扶住小朋友的后背:“稳住磨盘,就像当年叔叔们那样!”乳白浆汁渗出凹槽的刹那,5岁的王欣怡小朋友忽然欢呼:“豆浆出汗了!”石磨吱呀声与童言笑语中,书页上的党史化作可触摸的温度——孩子们指尖揉捏的,何止是豆渣?更是穿越百年的精神密码。

   从“泡豆、磨浆、煮浆”,一步步到“过滤、点卤、压制成型”,孩子们跟着老师穿梭在“豆腐六艺”里。他们触摸着传统工艺的温度,也在一个个党史故事里,慢慢读懂传承的力量。石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空气中飘着浓浓的豆香,小朋友们用稚嫩小手,不光解开了豆腐是咋做出来的谜题,更接住了红色基因传递来的密码。这堂特别的豆腐实践课,把原本在书页上的党史,变成了能摸得着、尝得到、一代代往下传的温暖记忆,就像这刚做好的豆腐,又软又香,还带着满满的故事。

   当非遗技艺与红色基因在童趣中交融,这座豆腐小村的叙事翻开新章:石磨磨盘是时光的唱片,豆浆蒸汽是历史的呼吸,而孩子们印在豆腐画布上的红手印,正连缀成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注脚。

摄影:赵奕杰(敢当书院/行政管理学院)

撰稿:张春燕(海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