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东岳书院 >  新闻动态 >  信息正文

耕种+观影:东岳书院劳育新场景

时间:2025-04-10 19:36:36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当电影与泥土的芬芳交织,劳动与美育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4月9日晚上19:00东岳书院联动电影评论中心开展【感召·一方田】首届东岳农耕文化节番外篇田园影会,百余名师生相聚东岳书院农耕基地,以星空为幕、麦垛为席,共同观看了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在光影与自然的交融中,感受土地的温度与文化的厚度。

夜幕降临,农耕基地的麦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伴随着《稻香》的轻快旋律,师生们陆续入座。青苔影像项目工坊指导教师、来自电影评论中心于子晨老师走进麦田为大家解析《那山那人那狗》影片美学蕴。该片以质朴镜头语言,讲述邮递员父子于湘西山水间完成职业传承的温情故事,与书院“挑山工”文化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影光穿过幼嫩的麦苗投向地头那边的幕布,背着邮包的父子二人与“老二”在翠绿的山体间,那山那人那狗浮现在观众眼前。大家一头钻进寂静的田间地头,感受着被田园诗意包裹的夜晚。

观影结束后,师生们围绕影片展开深入探讨。作为泰科电影“明星”学生电影评论联合会主席常永昊以“等待”为关键词,剖析两代人情感纽带:“母亲等待的从丈夫变为儿子,不变的是亲情守望的永恒。”瞻岩书院/艺术传媒学院赵德龙同学则聚焦影片美学:“湘西翠色与邮路艰辛形成张力,平凡职业的坚守更显崇高。”东岳书院/大数据学院周紫东同学从哲学视角解读:“旅途象征人生,父辈的威严与子代的叛逆实为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五汶书院/淬炼商学院朱兵颖同学则感慨:“从疏离到理解,影片诠释了责任传承的深层力量,令人重新审视父爱的无声伟大。”

对影片的理解与探讨告一段落,蕴含哲思的电影也勾勒出在场师生的田园记忆,东岳书院发展导师路澳征站在田间分享了自己从一棵槐树开启的田园生活记忆,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打开了同学们对田园生活回忆的大门。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杨梓豪同学兴致勃勃地讲述了东岳农耕生活,从最初的松土,到小心翼翼地播种,再到精心地施肥、浇水,他不仅学到了宝贵的农作物知识,更真切地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田野里不长出了麦子也孕育出诗句,汶阳书院/淬炼商学院马睿麟和汶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王涌淇同学带来《田的诗》,马睿麟分享了自己诗歌创作的灵感源于一场雨后漫步,将农作物拟人化,描绘出果实累累的美好景象,寓意着自然和谐共生的力量。王涌淇则朗诵了自己的诗句“绿色海浪淹没了她的碎花衣裳”,以地头庄稼象征绿色海浪,表达了对辛勤劳作的母以及广大劳动者的深切敬意

当片尾曲响起时,这场没有票房与评分“田园影会”却在每个观影人的心里种下了更珍贵的东西——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的敬畏,以及对“何以立身”的思考。正如活动组织者任桐泽同学所说“今晚之后,这块田地不仅能生长出白菜、萝卜、小麦,滋长出艺术实践的田园耕读市集、田园诗会也是心灵的放映厅。

    本次【感召·一方田】首届东岳农耕文化节番外篇田园影会作为东岳书院基于“感召力”领导力的劳动育人创新实践——将农耕劳动与影视艺术结合,让学子们在土地中读懂生活,在电影中思考价值。东岳书院作为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始终坚持劳动育人内容和形式的探索创新。今后将持续以农耕基地为阵地,不断拓展“劳动+育人形式,诗歌、电影、音乐……,打造多元共享田园生活社区,推动协同育人的效能提升,更好地发挥“369”感召生态圈的育人功效。

田间留言板:

这次影会不只是看电影,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寻回对田园的热爱,重新审视亲情,感受文化融合的魅力。田园与亲情的双重叙事,让我在喧嚣中重拾对土地的热爱与文化认同。

——梁浩然(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

影片里父子的故事,让我看到生活中的平凡与伟大,那些日常的摩擦和最终的理解,正是亲情的真实模样。让我不禁反思自己与父亲的交流,那些被忽视的关怀与期待渐渐浮现。

——范晰瑜(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我都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密闭的空间内巨大的荧幕,今天第一次感受露天影院,身后人来人往,眼前风吹麦浪,但我仍然能够专注,反而密闭的电影院让我禁不住玩手机。

——刘坤(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摄影:刘玺(汶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

任文浩(敢当书院/通信工程学院)

卢勇超(育英书院/大数据学院)

撰稿:张春燕(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