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基地里麦芽刚刚破土而出,诗歌已在田地里扎根生长,此刻的东岳,处处洋溢着盎然春意。3月12日下午15:00,【感召·一方田】舜耕学堂第一期:小麦漂流记在东岳书院霜降·教学空间(Y4-118)如期举行。本期活动特别邀请到了山东农业大学高国金副教授,带领书院“农人”一起畅游在小麦的浩瀚知识海洋。


桌上的稻谷散发着质朴的气息,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农耕岁月的故事,活动在浓厚的知识氛围中拉开了帷幕。


活动伊始,东岳书院发展导师路澳征向同学们娓娓道来舜耕学堂的渊源:“舜耕”的典故源自《史记·五帝本纪》,相传舜帝曾在济南历山亲自耕种,这段佳话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
随后,东岳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田米爽老师为高国金副教授颁发“东岳农耕感召官”荣誉证书。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期许,希望在未来的舜耕学堂中,双方能携手共进,将农耕知识传递给更多同学,讲好东岳田间故事,感召更多学子投身到传承农耕文化的行列中来。



随着高国金教授淳淳的讲述,同学们听得认真,目光紧紧追随着教授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长河,揭开了山东小麦历史的神秘面纱。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公元前2000年原产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开启了漫长的东传之旅,它越过中国西北及北部地区,逐步踏入黄河中游地区,从此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
不只是小麦的历史,高老师还从制作工艺方面展开解析:随着铁农具与石转磨的应用,以及农耕技术的推广,让麦食加工愈发精细。高老师PPT里的实拍图片,引发了同学们阵阵赞叹。瞻岩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赵德龙提出“古代如何防治病虫害”的疑问,高老师引经据典,从帝王制度到蝗害处理实施,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解答。通过高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对农耕社会中小麦的种植与使用历史有了更深入地认识,也了解了山东地区民间传统的小麦制作工艺。



在高老师的精彩讲述中,理论课程圆满结束。紧接着,汶阳书院/通信工程学院任桐泽同学基于高老师讲解的制作工艺,在现场开展了面粉磨制与和面工艺的实操展示。任桐泽以“三光”揉面法为核心,即手光、面光、盆光,展开了一场生动有趣的面食制作课堂。同学们迅速围拢过来,眼神中满是好奇与期待,近距离观察面团在不同揉制阶段延展性与弹性的奇妙变化。
实操过程中,东岳书院/大数据学院吕继源同学发现揉面的技巧大有学问:力度过大,面团筋络容易断裂;力度不足,又难以形成光滑的面肌。大家围绕如何把握揉面“巧劲”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从一颗种子到万颗籽,麦子历经了漫长的发芽、生长过程。师生们走到东岳书院农耕基地,路澳征老师轻轻拿起一颗发芽的种子,耐心讲解道:“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先吸水膨胀,随后生命开始萌动。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尖端,它就像勇敢的先锋,奋力向下扎根,随后嫩芽也会破土而出,与我们见面。”同学们纷纷凑近,被那嫩绿的小芽和长长的根系所吸引,惊叹于原来种子在露出地面之前,要在黑暗的泥土中默默蓄力这么久,如今这泥土中的努力,直观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不知不觉,日影渐渐西斜,洒下的余晖为麦芽镀上一层金边。今天的活动也在麦芽的“点头致意”中圆满落下帷幕,留给同学们满满的收获与对农耕知识的无尽回味。
活动结束后,高国金老师前往汶阳书院参观我校新教育实验展览馆,对十大行动中同做教育农人篇章饶有兴趣。他表示:“创新‘农耕+科技+非遗’多元模式中‘科技’方面可以开展合作,在农耕方面可以在舜耕学堂上继续植入涵盖作物、器具简史。新教育是一首诗,现在有了新教育理论,我愿意同东岳书院做新教育实践。”
舜耕学堂作为东岳书院369感召生态圈中【感召·一方田】育人单元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农作物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等角度,理论加实践双重路径落实我校劳动育人工作。舜耕学堂第一课以小麦为切入点开始,未来通过各类作物、农具为脉络,展开深入且全面的剖析,激发学生们探索农耕文化的兴趣,让育人活动向体系化、项目化、课程化迈进。至此,【感召·一方田】育人单元完成了从作物种植、艺术实践到课程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推动劳动教育实现从课堂理论起步,历经实践打磨,再回归升华理论的进阶,打造新教育实验第二课堂阵地。
田间留言板:
一直以来,我眼中的麦子,是田野里冒出绿芽的模样。种子发芽的瞬间,对我来说,只存在于课本的图片之中。今天这堂课,却把那静止在书页上的画面,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
——步荣耀(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
看到高老师精心准备的PPT,里面都是他在各地调研时拍摄的真实图片,那些原本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的物品,通过这些照片,无比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期待下次学堂开课。
——刘坤(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拍摄:王冰(海右书院/建筑工程学院)
石赛萌(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
撰稿:黄咏欣(敢当书院/行政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