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课铃声敲响校园的自由节拍,当师生共膳搭建心灵共鸣的桥梁,一场关于课后时光的成长对话在这个深秋温情启幕。11月19日12:00,泰山科技学院“相约书院・校长共膳”第17期:等你下课在敢当书院筳脉师生共膳厅(Y9-102)举行,学校副校长丁海奎、校长助理武浩然、东岳书院名誉院长张振笋,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通信工程学院师生代表出席。百名师生以“声音”为绳,串起师生课后的热爱与坚守、陪伴与成长,用声音回应声音,共同畅聊小泰校园下课铃声响起后的成长可能。



用铃声开启时光,探索课后的“一万种答案”



“每天课后,泰科的校园里都藏着无数种声音——是剧组排练时的台词声,是田间耕种的锄头声,是研学路上的交流声……”活动伊始,《课后》主题视频缓缓播放,熟悉的校园声响瞬间勾起在场师生的共鸣,也正式拉开“铃声好奇探索”的篇章。

随着主题视频播放完毕,一段熟悉的声响悄然回荡在现场。武浩然为午宴致辞。他分享到,“关于下课,在小学时,是小霸王式的童真调侃;中学时,是与发小之间的专属约定;大学阶段,或许是青春里的甜蜜邀约。而今天,它是我们师生围坐、畅聊心声的轻松共膳时光。”随后,他以“在泰科,下课铃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为主线,与同学们交流了小泰下课后丰富的“成长课堂”。他鼓励同学们真实、尽兴、自由,分享大学的下课铃声从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大家自由、探索、自洽、成长的全新起点,与师生约定,当下课铃声响起,我们不见不散。
用三餐相伴成长,温暖呢喃中自有对话


“咕噜噜声”是下课后师生们最常感受到“饥肠辘辘”的声音。现场气氛瞬间变得轻松热闹,这声趣味音效,恰是“三餐・温暖呢喃”篇章的开场信号。看着桌前的蛋饼、沙拉和甜点,大家早已跃跃欲试,纸盒掀开的轻声与师生间的暖心问候交织在一起,共膳厅里满是下课后的烟火温情。没有刻意的仪式,只有如家人围坐般的自在,小泰的师生对话往往就藏在一日三餐温暖呢喃氛围里,食物暖胃,陪伴暖心,而呢喃也许是小泰学子们最真实的情绪表达。
用声音回应声音,课后高声中自有力量

一段急促的《节目彩排声》突然响起,那些藏在课后时光里的热爱与担当,不同的“声音”开始逐一绽放。


我们可以的,也许声音嘶吼,但让世界看见泰科艺术。学校原创音乐剧《笔尖·心跳》指导老师李文霖分享了声音背后的故事,他动情的说道:“入职以来,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等他们下课,当他们走出教室,走进排练厅,新的一场课程即将开始,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中,逐渐找到自己的艺术兴趣,走上第七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最终站上更大更远的舞台。”《笔尖心跳》的成功商演,是万千小泰非专业艺术学生从兴趣到热爱到专业的缩影。

我们别放弃,也许声音微薄,但让世界感受泰科青春。随着“我们成团了”的声音响起,九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刘橙铭分享了他准备2026海外研学的经历,在研学节目排演过程中,他和同学们分别扮演了不同的火锅食材角色,用简单的火锅哲学呈现了研学成团过程中所突破的合作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他曾因胆怯想了无数次放弃,但当真的坚持下来,他才发现原来也没有那么困难。他说道:“其实在此之前我曾一度认为,出国是有钱人才能干的事儿,我甚至觉得我毕业后要攒很多年的钱才能去实现这件事儿,我从未想到能够在大学阶段被学校资助走出国门。”


我们回去吧,也许声音颤抖,但让世界感受青年大爱。当120救护车声响起,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新言书院/行政管理学院的侯雅琪回忆起课后她与耿珂昕同学共同救助摔倒老人的经历。她说道:其实在这件事之后,我们没有想到会受到这么多的关注,当时的举动只是出于本能的善良,的样子其实我们心里也很害怕,以前我觉得志愿是一份善举,但现在我觉得更是一份勇气。在此希望将这份勇气传递给大家,能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更多人可以伸出援手。这份勇气也传递到了通信工程学院/九河书院的王志文心中,他也起身分享了他和两位同学在校园内救助突发意外同学的事情,他直言“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课后发生的一件小事,没想到会被大家所关注到。”
每一件课后的小事,也许都会拥有一段“高声”的故事,这些都是泰科师生课后生活的生动注脚,有热爱的滚烫,更有青年的担当。
用一份爱回应一份情,课后碎语中自有热爱
如果说“高声”是青春的热烈表达,那“低声”便是师生间的温情絮语。随着各种细碎的邀请声音响起,“低声・cheers相邀”篇章正式开启,现场师生们共同期待着声音主人们的露面。




如果你有任何烦恼,都可以来找我。东岳书院/大数据学院全生异科导师郝莹老师分享了她引导竞选班长失利的学生走出困境,助其考上墨西哥理工大学的故事。她说道:“如果你有任何烦恼,都可以来找我”,如今还带领异科新生成立项目工坊,传承国风礼仪。如果你也是个书法爱好者,欢迎光临我的书法小屋。兰亭雅集书院工坊的黑子洋同学分享了她的书法作品走出校园,在中韩教育论坛上用韩语向外国友人介绍相关项目的经历。她认为写字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她向师生发出邀约:“如果你也热爱书法,欢迎大家来到我的书法小屋交流,让我们一起为传统文化赋能”。如果你也向往诗与远方,欢迎来农耕公园一起种田。农耕公园耕种主理人数理教学部杨东璇老师分享道,同学们从不会用锄头到共同耕种,在田间学会耐心与协作。他说农耕公园是另一个课堂,让人深刻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期待更多人加入共同续写耕耘故事。如果你也喜欢阅读,欢迎和我共读一本《人生由我》。敢当书院/通信工程学院的谭依晗同学在老师鼓励下参与大咖阅读比赛,和同学们一起还原了《向前一步》书籍中的场景,并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随后她分享了近期课后阅读《人生由我》一书的感悟,她鼓励大家:“翻开一本书无需过多勇气,如果你还没想好下课做点什么,不如从翻开一本书开始”。


人生处处是课堂,上下课之间皆是成长。东岳书院名誉院长张振笋带着笑意分享了他的感受,他提到:“真正的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更延伸至课后生活的广阔天地——从大凉山艺术之美到救死扶伤的温暖,从书法笔墨到农耕播种,都是青春的独特乐章。”他鼓励学生:“要以‘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皆为收获’的胸怀拥抱经历,在每一次聆听与行动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让我们一起为下课喝彩,为青春举杯!”生命所拥有的此刻,就是最好的学习。
这些散布学生“低声”里的邀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最真挚的情感——是师长的默默守护,也是学子的悄然成长,更是一份份真挚的课后相邀。
用我的热爱回应你的热情,碰撞课后的“无限可能”


“叮——”一段欢快的《课后热闹串烧声》突然响起,打破了席间的静谧,“叮当・遇见朋友圈”篇章正式开启。随着声音的指引,师生们纷纷打开名签里藏着的碰撞标签起身互动——“工坊达人”“志愿先锋”“研学爱好者”“阅读达人”,起身寻找“同频的伙伴”。“你课后都在木韵匠心工坊做什么?能不能教我做小摆件?”“下次志愿服务活动什么时候,我想报名!”“研学路上有没有遇到有趣的事,跟我讲讲呗!”交流声、笑声、掌声交织在一起,原本陌生的师生,因为“课后”这个共同话题,成了彼此的“话搭子”。有人在认真倾听他人的课后规划,有人交换联系方式约定一起参与活动,还有人围着老师请教活动思路——在“叮当・遇见朋友圈”的热闹里,课后时光的无限可能,正在一次次交流中悄然生长。
用行动回应成长,我们的成长慢慢发生



当《等你下课协奏曲》的旋律还在耳畔轻轻萦绕,现场的氛围也随之变得格外温柔。此时,五汶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韩晨曦与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庄家琛携手走上台前,为大家带来一场改编版的“等你下课”歌曲。清澈的歌声伴着乐器声响起,瞬间将在场师生拉入泰科校园独有的课后场景:田埂间的耕种期待、研学路上的遗憾错过、工坊里的用心尝试、大咖阅读的感受都藏在细腻的歌词里,这熟悉的旋律因他们的创意改编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将课堂外的青春故事与音乐巧妙融合,带我们在音符中跳跃。伴随着《“过去”“现在”“未来”共膳三部曲》的视频,师生们共同回顾了校长共膳往期的内容,见证了学生主创们的成长经历。






在小泰,下课后我们有机会畅想未来,也有机会回到过去,当下课铃声响起,发条松开,当我们的教师与学生有了很多角色互换人生尝试的选择与体验,当“等你下课”这件事变成一种双向奔赴,师生们就一定不会活在过去的遗憾里、停在对未来的空想里,而是会选择一起拥抱青春,尝试就是青春,当下就是最好。
在小泰,下课铃从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教育生活的开始。
@课后朋友圈,下课后我想约你...

一起下课后我最想和大家围坐一桌,就像图里这样摆满一桌子菜,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在外面小酌,热热闹闹地边吃边聊。毕竟课上憋了一肚子话,配着香香辣辣的菜,聊聊八卦,说说心里话
——五汶书院/通信工程学院学生 安诗懿

下课后邀大家去操场运动呀!可以在绿茵场踢足球,奔跑传球超热血;也能组队打羽毛球,你来我往间把疲惫全打跑;就算慢跑几圈,也能在清新空气里舒展身心。这些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和大家热热闹闹挥洒活力,快一起来运动呀!
——东岳书院/通信工程学院教师李敬

下课后最期待J1-105办公室能成为我们共创的温暖空间。和同学们围坐聊聊近况,和老师们即兴头脑风暴,让办公室不再是事务场所,而是思想交汇、情感连接的生命场——每次共创都在积累教育中最真实的幸福感。
——敢当书院/通信工程学院辅导员佟鑫

下课后想喊大家一起在校园里“捕秋”~你看这树叶子都裹上焦糖色啦!咱们可以捡片枫红当书签,踩踩簌簌响的落叶堆,再凑一块儿找找藏在枝桠里的秋日光斑。课间10分钟就能把秋天揣进口袋,快来一起攒点暖乎乎的秋日碎片呀!
——敢当书院/通信工程学院学生李嘉榕

作为学生社团发展中心的一名干部,在下课后最常做的就是来到环山剧院,和大家一起举办各类的活动,在活动中成长,和小伙伴们完成一次又一次很cool的活动,这种感受很棒!
——海右书院/通信工程学院学生张骏轩

很荣幸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加入这场校长共膳,从策划到落地,我见证了背后的每一份用心;从台前到身边,我用歌声传递了活动的主题。而在这场双向奔赴的相聚中,我更收获了真实的成长与感动。愿共膳活动常办常新,愿我们以不同身份相遇下次校长共膳!
——五汶书院/艺术传媒学院学生韩晨曦
(九河书院供稿)
(撰稿:九河书院/淬炼商学院杨涌跃)
(摄影:大学生记者团、学生书院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