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九河书院 >  新闻动态 >  信息正文

【相约书院·校长共膳】第13期:今天,我们和校长聊聊家乡事

时间:2025-05-22 09:33:55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月光是故乡寄来的信笺,泊在游子的案头,便成了千年不褪的乡愁。5月21日,一份特别的月光映照进了小泰书院,照进了九河书院、东岳书院承办的相约书院·校长共膳第13期:“举头望明月”现场。泰安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一级调研员鹿锋,学校校长耿献文、常务副校长谢承红、副校长王德春、智英斌,五汶书院名誉院长王冬妮与学生一起穿梭时空,在一所名叫孟家庄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共同分享了故乡的细碎故事、品味了故乡精神的青年成长与发展。

注意!“相约书院·校长共膳”13期关键词:电影《山河故人》、《静夜思》、孟家庄村口的钟口铃铛、红领巾、语文老师、豆腐、《go west》的乡愁舞,这些关键词将带你走入一场来自“孟家庄小学”的时空之旅:

文脉寻踪,千年月光照进故乡课堂

上课铃声响起,参加晚宴的师生已经佩戴好红领巾,坐在了明心书院207小天下的“教室”里。语文试卷、田字格本、双肩背包……满载着童年课堂记忆的一样样物品填满了房间和“课桌”,语文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师赵国靖饰)带着教案缓步走上讲台,在“老师好”的问候声中,一场以《静夜思》为引的乡愁寻味之旅正式启程。

《静夜思》这首五言绝句为诗仙李白旅居洛阳时所作,触景生情的了了几句道尽了人类共通的思乡之情,成为流传千年的“乡愁圣典”。开头的导读环节结束,赵老师提议大家拿起桌面上的纸笔,以“举头望明月”为开头续写下一句,用五言律诗写意自己内心的乡愁。

乡韵新裁,诗意乡愁对话青春表达

首先起身对诗的是副校长智英斌,智校长以“举头望明月,兰蕙承清宴”为引为整场晚宴致辞,围绕“山西晋中”“山东泰安”“孟家庄小学”三个地点与大家交流他的故乡与乡愁。智校长提到:山西晋商鼎盛时期流行的非血缘关系的商人相互扶持、共担风险的“相与”制度与现在的“志愿服务精神”相似,小泰校园里的志愿服务、“三下乡”的师生团队正秉承着这种“相互帮扶的精神”走入乡村、走入社区,以自己的青年力量发挥特长在社区开展实践,将“相与”精神转化为现代公益理念。他鼓励大家从“故乡”出发,走向更远的“故乡”,在今晚孟家庄小学的课堂中回顾来处、品味当下、找到新一站的去处。

随后来自敢当书院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孔奕涵同学以“榫卯咬清辉”对诗。在他眼中,乡愁就是家里人做的饭,那是游子远行在外的动力,也是心中最坚定的信仰。作为木韵匠心工坊主理人的他时常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木质工具制作上,并向大家展示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家人做饭时常用的木质锅盖、勺子等厨具。

东岳书院/通识教学部的周雨童老师续写了一句“心灯照永昼”,她在《城市与文化遗产》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撰写了泰科版《乡土中国》,并在马浩翔同学父亲的读书经历、姚宁同学的父母爱情故事、郭萌萌同学家乡固原的社火仪式中找到了当代青年对故乡的新解读。周老师说到:乡愁本质上是文化自觉、文化反思的行为,吾心安处,便是吾乡。

第一节课最后一位对诗的同学是来自汶阳书院/通信工程学院的任桐泽。“举头望明月,推磨转琼浆”的诗句灵感来自于他记忆中家乡豆腐的味道,他以“琼浆”比喻豆浆的纯净,用“推磨”二字来概括童年时期豆腐坊用石磨磨豆浆的场景,常被称作“大厨”的他今天也带来了四道豆腐美食:豆腐酿虾滑象征着团圆美满,蕴藏着人们对团圆、和谐的美好祈愿;菜豆腐丸子是早年间农户家里广受欢迎的四季菜,老少皆宜;菜豆腐盒子则是结合泰安本土文化对家乡菜的创新再造;最后一道玉书豆腐形似课本,呼应今天的语文课堂。

“凝脂转玉瓯,故园滋味长”,洁白嫩滑的豆腐不仅承载着的家乡味觉记忆,更蕴藏着故乡的温度。分享结束,任桐泽邀请泰山科技学院校长耿献文宣布开宴。语文课本与纸笔文具被放置到一边,大家自由拿取着“豆腐四样”,几道寻常菜肴成了连接大家与故乡的味道密码。

创见乡愁,跨界融合重述故乡叙事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举头望明月’的续写走进了分享者们的乡愁,这节课,我们换一种方式,通过补充‘低头思故乡’的前半句,听听其他小泰师生们与家乡的双向奔赴!”故乡的豆腐宴进入尾声,大家跟随赵国靖老师的讲述正式开始语文课堂的下半节。

故乡不在远处,在泛黄的照片中,在老旧的物件里,在眷恋的韵脚上。新言书院/大数据学院的柏佳志同学以“快门凝晚照”对诗,为我们讲述那些“静默却有力量”的乡土故事,记录每一个劳作的身影、记录每一处风土人情;敢当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段绪胜以“锄尖挑晨露”对诗,分享了他与异科学生在书院的乡土上种植蔬菜的故事,把“对土地的敬畏,对故乡的共情”的道理,种进了当代青年的生命体验里,让书院菜地成了最生动的德育课堂;汶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学生王涌琪以“笔锋走烟雨”对诗,把乡愁酿成了文字,他说“写诗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把根扎进泥土里”,为今夜的月光又添了一缕墨香。

三下乡志愿服务者、汶阳书院/建筑工程学院郭浩瑞同学以“行囊装沃土”对诗,讲述了他和104名志愿者在王林坡村志愿服务累计时长281个小时的故事。他们的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土地,更是当代青年与故乡的情感距离,他们用科技助农、用文化兴村,在乡土大地上写下最动人的“泰科青年”四个字。

余韵未了,乡思碰撞与灵魂共舞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赵老师满脸歉意地望向大家随后出门接起了电话。随着老师的离开,课堂氛围顿时轻松起来,进入了短暂的自由交流时间。大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拿起桌上的饮料,聊起了各自的故乡。教室里的交谈声此起彼伏,有人说起家乡的小吃,有人怀念夏夜的蛙鸣,还有人讲述着自己的小学。这一刻,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着光,仿佛透过眼前的饮料杯,看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风景。

直到赵老师推门而入,这些关于故乡的私语渐渐平息,大家重新坐回了座位。《文心雕龙》有言: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最动人的乡愁往往诞生于即兴时刻,每个人对故乡的朴素回忆虽非刻意雕琢,却自带温润光泽。课堂的最后,赵国靖老师也以“静夜思”为题,作诗一首,分享了“孟家庄小学”的来源,他讲到“这是我的小学,距离脚下的小泰校园近6公里,在2001年这所开设了50余年的乡村小学停止了教学,我曾经也会为此感到遗憾,这是故乡里我的思念。但是,在今天,我站在了小泰校园的课堂中,我依然能够感受着我的故乡小学带给我的力量,肩负作为一名教师更丰富的使命与责任”。

随着最后一句总结诗句‘举头望明月,书声绕心梁’从赵老师的口中说出,“孟家庄小学”的这堂语文课正式结束。贾樟柯导演《山河故人》片尾曲《GO WEST》响起,在全场的共舞中,现场大屏幕的画面切换到了第13期校长共膳的幕后视频,师生们在音乐声中模仿着电影角色赵涛的动作一起舞动,共同在新故乡的美好校园中与创作这样一场共膳晚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前的诗句在今夜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往前走,亦回头望,我们用一堂课带大家重新读懂了《静夜思》,完成了一场对童年时光的追忆。每个人都会拥有记忆里的“孟家庄小学”它像是一份永不磨灭的白月光,每个人也会在成长的路上遇到更多故乡之外的人,一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精神家园”“新的故乡”。

可以看到的是,在泰山脚下的小泰校园中,五湖四海的孩子们正在这里带着故乡的力量,不断出走、不断成长,建设着属于自己一代的新田园。

书院师生的家乡事儿:

今年春天,我在市区上班,母亲一遍遍地问我“冷不冷”“晚上回来记得穿厚点儿”,那时候的市区中午已经能到近二十度的高温了,我不耐烦地回复着她不冷。“天气还热不了,枣树还没发芽。”这句话我发愣了一下,唉,长期的离家和孤僻让我早忘了那枣树,打枣时被搔子蛰了手,坐在屋檐下让奶奶给我轻轻吹气。多少年过去,枝头上小枣又熟了几遍,又是多少次的春冬,小时候想的是,等我长大了就能不上学,一直待在父母身边,而现在临近毕业,却是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我始终认为自己是这个城市的陌生人,我的心灵始终在那片村庄,和微小的庭院中。

——九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 赵全鹏

作为在外求学的天津河东区学子,家乡在记忆里是流动的海河波光。清晨的狮子林桥边,总有人支起小马扎钓虾,货船鸣笛时,河面会漾起细碎的金光。五十四中学的操场边,梧桐树影能铺满整条走廊,下课时总爱趴在栏杆上,看远处蝶式立交桥的车流像发光的缎带。最念旧的是常州道的老社区,红砖墙爬满爬山虎,早点铺的玻璃上凝着热气,嘎巴菜配芝麻烧饼的香气能飘出两条街。修自行车的大爷永远坐在小马扎上哼梆子,居委会门口的石凳总被晒得暖烘烘的。如今每次视频,看见新开的商业楼与老房子并立,才懂家乡像块老字号的绿豆糕——咬开是绵密的甜,细品又有陈皮的清苦,那是无论走多远,都嵌在味蕾与晨昏里的惦念。

——汶阳书院/大数据学院 魏尊浩

我的家乡在北方小城,那里的冬天总是裹着厚厚的雪。清晨,卖豆腐的梆子声穿透寒气,巷口的糖炒栗子摊飘来焦香,母亲蒸的花卷在雾气里若隐若现,这些画面构成了我记忆里最温暖的底色。如今来到泰安上大学,这里同样会下雪,却没有家乡的韵味。宿舍楼下的积雪总被迅速清扫,便利店的关东煮代替了巷口的糁汤,就连寒风都裹挟着陌生的气息。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放学路上踩着积雪的“咯吱”声,想起妈妈举着糖葫芦在校门口等待的身影,想起一家人围坐在饭桌边唠家常的场景。原来家乡早已刻进血脉,不是距离相近就能替代。那些习以为常的烟火日常,如今成了心底最柔软的牵挂。或许正是离开后的思念,让我真正读懂了家乡的意义——它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心灵永远的归处。

——海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 叶诗雨

“孟家庄小学”晚饭后的碎碎念:

作为一个即将离开学校的毕业生主席,我在细数着每一场活动的开始与结束。每次活动中看着自己的干事、部长,我仿佛都看到了当时的自己。由执行者转变为组织者,变化最多的是心态与成长的感悟,由之前的懵懂无知,变化为现在可以即使采取措施应对活动突发状况。今天组织完校长共膳完活动之后,一半开心一半失落,开心的是在我大学时光的精彩活动中多了“孟家庄小学”这一场,失落的是为即将毕业感到的不舍,我想我在今天也找到了出走故乡的意义,找到了毕业后建设属于我的新故乡的信心。

——“最爱偷偷哭的”九河书院学生会主席 侯俊腾

每一次精准的音量调节、每一场零失误的音效配合,都是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生动诠释。今天活动开始前我特别紧张,每一次音乐的顺利播放都让我松了一口气,活动结束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着今天的主题音乐,回想着对讲机里321活动开始。我想今天的校长共膳中我也找到了新的“故乡追求”,要做最好的音控,让每一个活动都能丝滑开展。

——“下一代音控王”东岳书院音控组 吕继源

无比荣幸能有机会在众多同学、老师以及校长面前分享我的乡愁,有了书院老师的大力支持,我也就有了操着地道的济宁话讲故事的勇气。用语言让大家走进济宁走进我童年美好的记忆,用木具让大家跟随我身临其境!正如我的分享所言,我是个粗人,就喜欢做点手工,在黄翰林老师的帮助下有的属于我自己的工坊,我很幸福也很幸运,我知足的享受着我的大学生活,品味着浓浓的乡愁。

——木韵匠心工坊 敢当书院/建筑工程学院 孔奕涵

(九河书院、东岳书院供稿)

摄影:品牌营销与新闻中心

汶阳书院/淬炼商学院 张永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