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九河书院109思齐研讨室内,30余名学生与九河书院的异科导师齐聚一堂,以朱永新先生的《我的教育理想》为媒,展开了一场关于教育理想的深度对话。活动由九河书院与通信工程学院联合主办,以阅读为纽带,碰撞思维,探寻理想教育的模样。
启程:教育是点燃火焰,而非填满容器


活动伊始,五汶书院/通信工程学院的主持人朱晓田以朱永新先生的生平为引,勾勒出《我的教育理想》的核心脉络。“教育不是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唤醒灵魂的火焰”,主持人引用书中的观点,将现场带入对“理想教育”的思考。朱永新笔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愿景,如同一颗种子,悄然埋入参与者心中。
静读:文字浸润时光,理想悄然生长


十分钟的沉浸式阅读环节,翻动的书页声与窗外的微风交织。有人用荧光笔勾画“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的铿锵字句;有人凝视“让师生成为共生共长的生命共同体”段落,若有所思。短暂的静默中,思想的涟漪已悄然荡开。
共鸣:千人千面,共绘教育理想图景

分享环节如同一场思维的交响乐。
九河书院发展导师孙红艳老师分享了阅读的章节中最喜欢的部分:“伟大并不遥远,只要做个有心人。要进行细致的积累,多花点精力在对事业的追求上。”孙老师提醒大家不要忽视“积累”和“积少成多”的力量,看似微小的坚持,终会垒成知识的高塔,也不要因为进步缓慢而放弃,要因持续成长而坚持!多多利用、珍惜学校资源,努力去见更广阔的世界,然后向书中提到的“大师”不断迈进。”

来自人力资源处、九河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张世龙老师说到:“阅读朱永新主席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我深受触动。教育应是双向的,教师用心,学生努力。教师需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挖掘潜能,是教育的核心。学生要合理充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就如同书中讲到的广陈中学的稻草艺术,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成长。”

人力资源处、九河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王孟越老师分享到:“《我的教育理念》以人文底色重构教育逻辑,将人的成长视为教育最本质的向度。全书贯通“全人培养”脉络,从知识载体转向生命关怀。作为人力资源处科员,我深悟教育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构建组织与员工的共生关系——书中“让每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恰与人才发展理念共振。那些关于信任、赋能的论述,恰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密钥,使教育哲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在精神内核上殊途同归。”

来自团委、九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的刘欣怡老师在带领异科学生共读《我的教育理想》时,深刻感受到教育双向互动的魅力。作为导师,她分享道“不仅要引导学生们理解书中的教育理念,更要注重激发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碰撞。这种跨学科交流让她真切体会到朱永新主席所强调的"因材施教"——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引导者。”通过这次共读,刘老师更加坚定了要做一名点燃学生智慧火花、搭建成长平台的育人者。
几位分享者的关键词逐渐拼成理想教育的拼图:尊重、对话、生长、向美而行……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书院房间里充盈着温暖而蓬勃的力量。
定格:以书香为舟,驶向教育远方

活动尾声,镜头定格。书页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话语,与窗外的阳光相映生辉。正如主持人朱晓田总结:“教育不是独白,而是师生共赴的一场温暖旅行。今天的分享让我们相信——当理想照进现实,每一寸泥土都能开出花来。”
书香致远,步履不停。这场关于教育理想的探讨,或许正是一粒火种,在年轻的心里埋下改变的勇气,等待未来的某天,燎原成照亮现实的光。
感悟: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其实,英雄并不是高不可及,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英雄。如果每个人能够不断地从英雄身上吸取力量,不断地从英雄身上受到启迪,不断地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对待人生,那么,自己也终究会成为英雄。”英雄并非遥不可及,凡人亦能逐光而行。作为学生,我们当以英雄为镜,从他们身上汲取奋斗的力量与智慧的启迪。怀揣英雄主义情怀,便是在学业中勇克难题、在理想前坚定如初。这情怀融入教育理想,便是立志做有担当的学习者,以英雄精神浇灌成长,让每个平凡日子都向着光亮延伸,终成自己与时代的微光英雄。
——五汶书院/通信工程学院 朱晓田
参与“探秘书海奇遇大咖”阅读活动,邂逅到《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如逢甘霖。在文中读到,理想学生首重品德,以爱与同情为翼,方能翱翔于生活与社会的广阔天空。同时,远大理想是前行灯塔,指引航程,让学生不惧风雨。
身处知识更迭迅猛的时代,创新更是理想学生的必备特质。得益于大咖阅读活动的引领,让我在教育智慧中穿梭,不仅明晰理想学生模样,更激励我在自我提升之路上,秉持这些品质,砥砺前行。
——五汶书院/通信工程学院 马爱英
(九河书院供稿)
撰稿:五汶书院/通信工程学院 刘晓
五汶书院/通信工程学院的 王启昊
摄影:汶阳书院/建筑工程学院 靳湛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