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00根废弃树枝遇见春日暖阳,当20双巧手碰撞木艺美学,我们以"森林花屋"共建经验为灵感,将木制文化传承与春日校园景观结合。通过改造闲置树枝资源,打造可悬挂于花屋廊檐的生态风铃画,让废弃材料焕发艺术新生,为泰科校园增添一道会唱歌的春日风景线。3月7日,琢物木工坊成员齐聚一堂,以木棍、木块、彩色扭扭棒为媒,创作出7件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在指尖流转中体验传统手作的温度与魅力。
活动以“自由创作”为核心理念,参与者可任意组合扭扭棒、木棍、木块等基础材料。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诸行动。在琢物木工坊,参与者集聚一堂,主持人向他们介绍了活动提供的材料,并展示了成品的大概样式

“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在碰撞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活动负责人表示。现场涌现出星星,玫瑰,屋顶等意外之作,与往期的活动并不相同,这次活动并没有具体的成品要求,将大方向告诉了参与者们后,便将舞台给了他们。没有约束下,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截然不同但都很美丽的成品。

活动不仅展现创造力,更成为情感交流的特殊场域。在工坊内,架子上摆着许多过去的参与者留下的作品,有些粗糙有些精致,但都包含着对木制手工的热爱。“每件作品都是故事的容器。”不论好坏,在工坊,我们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与印记
在智能设备主导的现代生活中,这场返璞归真的手工体验带来独特疗愈价值。参与者在扭扭棒的设计上,利用网络寻找了制作方法。将网络和手工相结合,让画变得更加赏心悦目。心理学专业赵同学指出:“指尖的重复动作具有冥想效果,彩色材料的视觉刺激能有效缓解压力。”

活动尾声,所有作品悬挂于社团窗边展示。夜风拂过,风铃画们也成了一条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宛若“坠落在窗台的星星私语”。“当年轻人放下屏幕,用双手将零散材料转化为独特作品时,他们不仅创造了美,更找回了专注当下的力量。”随着最后一盏工作灯熄灭,活动室地面上交错的影子,恰似那些被重新编织的美好时光。此次动手实践活动“春日拾趣,树枝风铃画DIY”的成功举办,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手工DIY的快乐,锻炼了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