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岁月的变迁,对联从街谈巷语到登堂入室,它经过了文化的洗礼与积淀,如今不仅受到许多青年朋友的喜爱,更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月10日下午两点,第二书院社区在东岳书院105室举办了名家进书院系列活动第三期——诗词与楹联的关系,本期特别邀请到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助理徐学利老师,为同学们讲授诗词与楹联之间的关系。
“看到这满屋子的人,我没想到有这么多的同学对诗词楹联感兴趣”,徐老师一进活动室,便被同学们的热情所打动。
初学诗词楹联首先要从“诗词联的发展史”学起,徐老师先从“对联发展史”开始讲起。《燕京石岁记》上记载到“春联者,即桃符也”。徐老师讲述到孟昶便是在“桃符”题写了史上第一副春联,“桃符”即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桃符本是用来辟邪驱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寓意日趋多样,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含义使其内涵更加丰富。
徐老师说到,“说起对联的发展史,就不得不提诗词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了,对联是由我国古代诗词演化形成的。其实,它俩还算是“父子关系”呢”。古语说:善对者亦能诗。徐老师讲到,诗者不研习对联,写不好对仗;联者不研习诗,撰联不出意境。诗刊有联,联刊有诗,这之间都有严格的格律规定,诗有“诗律”,联有“联律”,“联律”中的基本规则与格律诗的对仗要求相一致,但是诗与对联的结构又不尽相同。徐老师一番专业的讲解让同学们恍然大悟,同时也对诗词楹联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楹联,徐老师就什么是对仗向同学们进行提问。来自东岳书院的同学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其中有人从词性相同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针对大家的解释徐老师做了详细的补充,并表扬了同学们对诗词楹联的喜爱和热情,鼓励同学们尝试进行自主创作。
联与诗,句与对,这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本次活动的探究,传统文化的画卷在同学们面前缓缓展开,诗词与楹联只是其中的零光片羽,接下来,第二书院社区将和同学们一起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享受来自历史积淀中的精神滋养。
(第二书院社区供稿)
上一篇涂鸦少年在书院——遇见孟菲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