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14:30,在海右书院106盲点靶场,依托“深蓝有梦”海洋保护项目工坊,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文化科普系列活动第9期。从青瓷茶盏的釉色到铁锅翻炒的烟火气,从丝路上的商船帆影到书院里的情感共鸣,带领书院学子在茶香中触摸千年丝路文明,感受海右书院里“故事如潮生”的文化传承。

茶路千年:方寸茶席见汪洋

活动伊始,制茶师卢向勇老师以“茶叶的起源”为话题,讲述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唐朝《茶经》问世,到宋朝点茶盛行,从明清泡茶法到现代茶文化。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这片茶叶,从唐宋的港口出发,带着东方的温润,征服了世界的舌尖。它丰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的礼仪,并跟随日不落帝国的脚步在世界各地生根。一碗茶汤,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随着卢老师的讲解,一个个茶叶背后的故事渐渐浮现。书院学子看到了古代的茶农在山间辛勤劳作,看到了茶叶如何被精心采摘、晾晒、炒制,最后装上帆船,漂洋过海,成为异国他乡人们口中的佳茗。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让在场的书院学子深受震撼。
烟火焙茶:掌心翻涌山海韵

“炒茶,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匠心。火候得当时,茶香四溢,味道醇厚。火候不对时,茶叶就会焦糊,甚至失去本应有的生机。”卢老师挽起衣袖,将两斤鲜叶倒入预热好的铁锅,瞬间响起的“噼啪”声引得众人屏息。

他双手悬空快速抛洒茶叶,叶片在热力作用下逐渐卷曲。“手掌要像扇子一样不停翻动,让每片叶子均匀受热。”卢老师边示范边提醒,六七名学生围在灶台旁,紧盯着茶叶从翠绿转为暗绿的过程。随着锅温的升高,茶叶开始发出轻微的噼啪声,那是茶叶中的水分在蒸发,也是茶叶香气开始释放的信号。卢老师适时地邀请师生们上手尝试,让大家亲身体验炒茶的乐趣。


东岳书院/大数据学院的惠宇航同学初次尝试时,茶叶粘在锅底难以翻动。卢老师立即托住他的手腕调整力道:“掌心贴锅底快速扫过,别怕烫。”调整后的茶叶重新在锅中翻腾,细密水汽裹着青草香漫溢全场。随着温度升高,有人发现叶片边缘泛黄,卢老师示意调小柴火:“现在改用推压手法,把茶叶往锅边推,再轻轻压平。”原本散乱的叶片逐渐收紧。

每一次翻炒,都是在与茶叶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感受着它背后的故事与情感。随着茶叶的香气逐渐弥漫开来,整个活动室充满了温馨与和谐的气氛。
盏中潮声:一叶融通古今情

茶香漫入春日空气,卢向勇老师将现场炒制的龙井茶分装入盒。新言书院/大数据学院的胥兆泉同学分享道:“以前我只知道品茶的乐趣,却从未想过一杯好茶背后隐藏的复杂工艺。海右书院这次活动,让我有机会亲手体验炒茶、近距离感受茶叶的每一次翻炒、每一缕香气的释放,这才领悟到茶最本真的样子。”

五汶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苏鹏慧同学分享到:“提起海上丝绸之路,我原以为它只存在于历史的书页中,是一条遥远的贸易路线。但书院的这次活动让我有了新的认识。茶叶,作为这条古老商路上的重要商品,不仅承载着经济的交流,更传递着文化的温度。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东西方,让不同文明在茶香中交融。我仿佛能听到跨越海洋的驼铃声,感受到古老的故事里新的脉动。”



活动渐入尾声,氛围却愈发温馨。海右书院的老师们将这份特别的谢礼送往书院耕耘者们的手中。茶香在书院里静静流淌,它不仅连接着每一位耕耘者的心,更传递着书院对每一位家人的深切关怀。保洁阿姨和叔叔的笑脸、宿管阿姨的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惊喜反应,都成为家文化的具象化体现,镌刻在每一位书院人心中,成为一段温馨美好的回忆。

当文化传承通过双手的温度被感知,它就不再是飘渺的概念。每个人都能成为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新篇章的书写者。此刻,窗外的春光照进书院里,青瓷茶具倒映着书院学子的年轻面庞,海上丝路的千年故事,正在新时代的语境中悄然延续。
(海右书院/新言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