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15:00,在海右书院106盲点靶场,依托“深蓝有梦”海洋保护项目工坊,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文化科普系列活动第8期,跟随哪吒的风火轮,一起弄潮闹海。从海洋生物的原型到影片中它们承载的文化内涵,从海洋文化的丰富底蕴到其背后的信仰与自然力量,每一个细节都将被生动剖析。

故事入海:千年丝路文化解码
“这部《哪吒之魔童闹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电影里哪吒脚踏风火轮,联手敖丙在海上激战众神的场景是不是让你们热血沸腾?”活动开场,海右书院陈治宇老师从“混天绫搅动东海”切入,在电影片段的精彩展示中抛出话题。同学们反应热烈,讨论声此起彼伏。海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的丁雪敏同学说道:“海浪的翻涌特效太炫了!每一重浪涛像从屏幕中汹涌而出,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海的澎湃力量。”瞻岩书院/通信工程学院的王凯宇同学也激动地说道:“我最喜欢深海大战的片段,哪吒联合虾兵蟹将和东海龙王,抵御仙界万箭齐发,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让人过目难忘。”陈老师回应道:“哪吒闹海不仅是神话,更是先民对海洋的敬畏。这缕红筹的褶皱,跟宋代《钱塘观潮图》里的波纹一模一样——哪吒脚下的浪,是从历史里涌现出来的。在古代神话典籍里,哪吒秉持正义,与祸害百姓的东海龙王展开了激烈对抗。这一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正义的追求,也反映出他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抗争。电影对这一经典进行创新改编,可核心精神始终不变,那就是哪吒对不公命运的反抗。”

指尖造浪:油泥重塑海洋生灵
指尖创意翻涌,学生们以环保油泥重塑荧幕角色,赋予海洋新生命。桌上油泥五彩斑斓,每一块都藏着海洋的秘密。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王小懿同学专注地塑造螃蟹,红色油泥化身蟹身,黑色小圆球灵动成眼,蟹钳则威严有力,纹理清晰可见。他分享道:“我选择创造这只螃蟹,是因为对海洋中那些微小而坚韧的生命充满敬意。它仿佛成为了我亲近海洋的一个媒介,那种与海洋生物共生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另一边,蓝色油泥在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解其辉同学手中化作章鱼,头部圆润,触手细长,白色吸盘错落点缀,栩栩如生。“我选择创造章鱼,是因为我被它那源自自然的力量深深吸引。在塑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油泥在手中流动的奇妙感觉。每一次成型,都是对海洋信仰的一次致敬,让我更加敬畏自然的力量。同时,我也被海洋民俗所吸引,那些关于章鱼的神话和传说,让我对这片蔚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我更加坚信,海洋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我们应该保护的对象。”


潮声回响:青年共塑崭新叙事
暮色染窗时,大大小小的海洋生物将展台装饰成了海洋世界。新言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朱俊诚同学分享道:“以前,我从没做过这种手工创作,刚开始接触环保油泥时,确实有些手足无措,感觉塑造出心中的海洋生物形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当我真正动手把油泥塑形,那份从指尖传来的触感,让我逐渐沉浸在了创作的乐趣之中。在塑造大虾的过程中,我不仅领略到了海洋生物的奇妙与多样,还对海洋民俗有了更深的感受。那些流传于民间的海洋故事和传说,让我对这片蔚蓝有了更多的情感寄托。比如,虾在海洋民俗中常常被赋予吉祥的寓意,象征着生活富足、子孙满堂。在塑造大虾时,我仿佛能感受到这些美好的祝福,它们随着油泥的流动,一点一滴地融入了我的作品中。”


来自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的李鲁豫同学也感慨道:“制作这个大虾模型,让我不禁联想到《哪吒闹海》里那些张牙舞爪的蟹将。在电影中,它们虽然看似只是龙王的小喽啰,但却是海洋世界秩序的维护者之一。就像在真实的海洋里,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海洋世界丰富多样,大到呼风唤雨的龙王,小到微不足道的虾兵蟹将,共同构建起一个奇妙的海洋生态。而且,随着创作的深入,我愈发觉得海洋民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人文关怀。通过这次创作,我更加坚信,海洋民俗信仰是我们与海洋之间的一种精神纽带。它让我们更加珍视海洋、敬畏自然,也让我们在创作中找到了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通过本次活动,书院学子不仅加深了对海洋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更被哪吒那份勇敢无畏的精神深深触动。每一个匠心独运的海洋生物作品,都是哪吒在海底世界与万物共鸣的见证,它们不仅是对海洋无限想象与美好愿景的生动诠释,也是对自然力量敬畏之心与勇敢探索精神的深刻表达。


海右书院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与每一位心怀闹海精神、热爱海洋的书院学子并肩同行,共同揭开更多海洋未知的奥秘,以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守护这片自然之境,让哪吒的勇敢与对自然的敬畏,成为我们永恒的航标。
(海右书院/新言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