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14:00,由东岳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大数据学院联合举办的“紫薇开书院”东岳农耕公园启用仪式暨2025年东岳农耕文化节开幕式于东岳农耕公园正式启动。泰安市岱岳区团委副书记解博闻、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高国金、岱岳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齐成成、岱岳区政协委员王小刚,泰山科技学院东岳书院名誉院长张振笋、学生工作处处长王焱及师生代表等共计2000余人,伴随习习细雨,相聚在学校全新劳动育人的“田间地头”,共庆丰收。
启幕:东岳农耕公园启用仪式





伴随着《我的祖国》悠扬旋律,敢当舞狮工坊的同学们跃动入场,抖擞的金色狮鬃与铿锵鼓点交织,瞬间点燃全场热情。随后,“丰收花车组”缓缓驶入——东岳书院发展导师路澳征驾驶拖拉机,载着禾下乐坊指导老师李伟与智能工程学院/育英书院学生庄家琛,歌声与吉他声相融,传递着开园的喜悦;“后勤保障组”的工勤与保洁人员肩扛沾满新泥的扫把与工具,展现劳动底色;“志愿服务组”中,“耕遇一方”与“数智耕园”两支志愿团队的30名同学高举红旗,彰显书院学子传承农耕文化的热忱;最后入场的是“共享耕种主理人组”,30位师生手持农具,以实践者与守护者的身份,共同迎接这片土地的希望。


从花车的鲜活演绎到后勤的踏实耕耘,从志愿者的青春热情到主理人的未来期许,入场式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默默付出。仪式上,基建后勤处、资产管理处等部门的六位教师代表作为“幕后英雄”登台,由学生为他们颁发纪念证书。现场掌声如潮,致敬他们为农耕公园顺利启用所筑牢的根基。

农耕文化,更在青年心中扎根生长。“耕遇一方”志愿服务队队长任桐泽(通信工程学院/汶阳书院)通过“身份标签、耕种面积、参与人数”的三个多,分享了他的农耕故事,并诠释:“‘耕’是脚踏实地的实践,‘遇’是热爱土地的人在此相逢”,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对农耕文化的理解与担当。

为提升农耕实践的专业性,东岳书院特邀祝阳镇李胡村村民庄纪安担任农耕校外项目导师,由东岳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田米爽现场颁发聘书。庄老师将全程指导公园的开垦与运营,为农耕教育注入“乡土智慧”。

传统农耕亦与科技交融。东岳书院与大数据学院联合推出的“5G菜园子”项目正式发布。大数据学院辅导员隋志敏介绍:“这是传统农耕与5G技术的创新碰撞,旨在打造劳动教育试验田与知识应用的‘第二课堂’。”该项目不仅是劳动教育的生动实践,也是双院联动、跨学科融合的有益探索。

张振笋在致辞中指出,东岳农耕公园是学校劳动育人理念的重要载体,更是师生“播种梦想、孕育希望”的实验田。他寄语学子:“大学生活是做梦与圆梦的过程,期待更多人在泰科让理想生根发芽,在农耕公园看见更多梦想绽放的样子。”张院长的话语,为农耕公园的启用赋予了更深层的现实与精神双重意义。

活动迎来高潮,领导、嘉宾与师生代表共同执起金剪,在齐声倒数中完成剪彩。礼炮鸣响,标志着东岳农耕公园正式启用。






随即,“开垦破荒”环节启动,已认领土地的共享耕种主理人代表挥锄破土,在细雨泥泞中播下第一份希望,也为本届农耕文化节拉开劳动实践的序幕。
体验:东岳农耕文化节全景互动

开幕式落幕,六大农耕体验区同步开放。


农耕体验区:织布体验的同学操纵织布机让彩线穿梭,玉米脱粒“唰唰”声里金黄玉米粒堆起“小海”。




农耕运动区:推车运粮赛的车轮声、扇风赶鸡的笑声交织,拔河比赛憋得是面红耳赤。


农耕美食区:爆米花焦香、煎饼滋滋声、烤地瓜甜香扑鼻,师生亲手制作美食,感受“从田间到餐桌”的乐趣。







农耕非遗艺术区:禾下乐坊奏响乐声,涟漪・国标舞工坊舞动身姿,尚雅礼仪工坊将玉米叶编为精巧作品,泰山刻纸、面塑、陶艺等非遗项目逐一展示。



农耕菜市场区:师生凭“粮票”换取东岳农耕公园种植的新鲜果蔬,体验自产自销的乐趣。

耕读文化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范成大四位“诗人”再现,帮助参与者解读《归园田居》《过故人庄》等田园诗,感受“耕读文化”的诗意。

此外,为激发东岳农耕公园育人活力,拓展学校劳动教育育人格局,构建多元协同育人形态,东岳面馆原材料种植基地、泰山豆腐工坊原材料种植基地、“芒种”农耕工坊实践基地、自然心理疗愈耕作所、“耕遇一方”志愿服务队实践基地、东篱诗舍工坊诗歌创作基地、青苔影像工坊摄影采风基地、“锦琅玕”美食工坊烹饪基地、“电影人家”电影劳动教育践习基地等同步在东岳农耕公园扎根落地,建立劳动(农耕)+实践育人矩阵。
延伸:构建多元劳动教育新生态

东岳农耕公园作为我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占地面积约6979.18平方米(约10亩)。主要划分为共享耕种作业区、大规模种植作业区、耕读文化长廊、舞台表演区,并配套厨房、仓库等功能空间,以“四位一体双院制”人才培养体系为依托,以“2+1+X”育人体系为指引,构建起多元综合的劳动实践场景,全方位支持劳动课程教学、农耕文化体验及项目式学习。

2025年东岳农耕文化节作为东岳书院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基于“369”感召生态圈,融合农耕劳动、趣味运动、美食制作、非遗艺术等多元互动,让师生亲身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未来,书院还将协同校内外资源,陆续推出田园舞会、音乐会、诗会、酒会与耕读等“田园+”系列活动,并通过“舜耕学堂”传授作物知识,实现从传统农耕到艺术实践、第二课堂的课程化进阶,形成以农耕文化为主线,串联电影、音乐、舞蹈等资源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据悉,自2023年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心落户东岳书院以来,已聘任劳动教育理论课兼职教师40余位、实践课教师720余位,实现全校学生覆盖,累计完成劳动教育理论课266课时。依托完满教育与书院文化平台,陆续开展“耕遇一方”志愿服务、“我在东岳有块田”、东岳农耕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近千场,持续推动劳动教育走向深入、更加生动。
田间留言板
平时手机上看孩子们逛活动都挺乐呵,今儿自己也来到现场了。我把烤红薯炉子支在边上,看娃子们拿着刚烤好的红薯吃的时候,心里就想啊,这样的活动多办几回才好。要是能把范围扩展到校门口夜市,让咱街坊邻居也来瞅瞅,沾沾这农耕的烟火气,比啥都强!
——烤红薯摊吴镇阿姨
在耕读文化长廊游园会中,我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扮演同学轻声对谈,一起读陶渊明的诗词并进行诗歌填空,在农耕公园的田间地头旁边,那些优美的诗句仿佛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真切感受到古人笔下的田园意境,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心灵相通。
——尹莹鑫 淬炼商学院/育英书院
在活动开幕式的热闹过后,我和团队老师一同扎进了“沉默”的土地。从笨拙地挥动锄头,再到后来彼此搭把手的默契协作。第一次发现深耕的“深”字,是二十公分的具体深度。很开心在学校里能够有一块自己的地,在翻土过后,我们团队准备种植白菜,现在已经开始期待白菜长成的样子,也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辛苦。
——共享耕种主理人孙俊瑶(团委融媒体中心教师)
本次活动,我负责了两项工作,第一是和李玮老师一起乘坐“丰收花车”入场,我戴着耳麦弹着吉他坐在拖拉机上,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气派;第二项工作是农耕文化节的农耕菜市场区,我提前准备了学生和老师喜欢吃的蔬菜和水果,其中红薯直接从农耕公园地里现场采摘,感触到了从种植到“售卖”的全过程。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有书院老师和同学们的陪伴,还有参加者的青睐,感觉特别有意思。等下一届农耕文化节,我得想想搞点不一样花样。
——东岳书院学生会成员庄家琛(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附:东岳农耕文化节系列活动清单

特别鸣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大数据学院、电影评论中心、基建后勤处、书院部、竞技体育中心、资产管理处、保卫处、敢当书院、东岳书院各项目工坊、东岳书院全生异科导师、相关团队部门单位的支持和帮助。
(书院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