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泰科,同学们与全生异科导师一起做美食做手工,活动打破了课堂上的距离感。老师不再是讲台上严肃的身影,而是和我们一起欢笑、一起手忙脚乱的“大朋友”。当我们互相分享失败的糗事,为彼此的创意欢呼时,我感受到师生间信任与理解,让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侯雅娴、东野圣萍:青春“暴打”计划启动!校园里的柠檬茶创意盛宴
(智能工程学院/东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东岳书院)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一场别开生面的 “暴打柠檬茶” 体验活动,拉近了异科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近日,侯雅娴、东野圣萍精心策划并带领异科学生开展了这场趣味十足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收获快乐,增进师生情谊。
活动伊始,导师们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制作柠檬茶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从新鲜饱满的柠檬、清香的茶叶,到专业的捣压工具,每一样都准备得十分齐全。她耐心讲解制作流程,从清洗柠檬、切片,到将柠檬放入容器中捣压出汁,再到加入茶叶、糖浆和冰块进行调配,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学生们围在导师身边,认真聆听,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在实际操作环节,学生们纷纷大显身手。有的学生小心翼翼地将柠檬切片,力求每一片都薄厚均匀;有的学生则鼓足力气,用力捣压柠檬,随着捣压声的响起,清新的柠檬香气弥漫在整个空间。在调配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根据个人口味调整糖浆和冰块的用量,制作出独一无二的专属柠檬茶。
“原本以为制作柠檬茶很简单,自己动手才发现有这么多讲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新技能,还和导师、同学们有了更多交流,感觉特别开心!” 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兴奋地说道。活动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柠檬茶,分享着制作过程中的趣事和心得。欢声笑语中,师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彼此的了解也更加深入。
此次“暴打柠檬茶” 活动,不仅是一次美食制作体验,更是一次增进师生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活动,学生们在学习新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在轻松的氛围中缓解了学习压力。异科导师侯雅娴、东野圣萍表示,希望通过这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更多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孔令艳、苏亚男、南书婷:一缕豆香一餐情,共赴四级不焦‘绿’
(淬炼商学院/敢当书院;智能工程学院/汶阳书院;淬炼商学院/敢当书院)
四六级考试将至,为了缓解学生备考压力,营造轻松温馨的学习氛围,5月16日晚19:00,孔令艳、苏亚男、南书婷三位老师在敢当书院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咖啡穿豆+暖心烹饪”减压活动,带领同学们在香气四溢与温情互动中找回专注与自信。
活动伊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咖啡豆、弹力绳制作专属手串。随着咖啡香气在指尖弥漫,大家慢慢进入安静、专注的状态。苏亚男老师鼓励道“每穿一颗豆,就像背一个单词,不急不躁,重复才有效。学习英语不需要一口吃成胖子,像今天这样,一点点积累、一遍遍重复,才是最有效的。”
接着,进入“厨房挑战”环节,老师们早早准备了胡萝卜、鸡蛋、芹菜等食材,同学们纷纷上手动刀做饭。在指导下,西红柿炒鸡蛋、芹菜炒肉丝、白菜炖萝卜陆续出锅。老师和学生围坐一桌,边吃边聊,饭香四溢,暖意浓浓,气氛温馨。
“最近背单词背到头大了。”淬炼商学院/敢当书院的张金鑫同学说。南书婷老师微笑回应:“你看我们炒一道菜,要洗、切、炒、调味,和复习也一样,要按步骤来,有节奏地推进,才不会混乱。”孔令艳老师接着补充:“多复习几遍,就像多炖一会儿菜,味道才够足,理解才能更深入。”钱河林认真地点点头:“今天不光放松了心情,我还发现原来复习英语也能像做饭一样有章可循,只要坚持,效果真的会出来。”
此次活动不仅帮助学生释放了压力,也在师生之间搭建起温暖交流的桥梁。通过手工与做饭的结合,同学们收获了宁静与陪伴,也增强了面对考试的信心与勇气。正如咖啡豆经研磨方显醇厚,知识亦需在实践与交流中沉淀升华。活动虽落幕,但这份以匠心致初心的情怀,将持续滋养学子们在求学路上笃行不怠。
苏虹:天空画布,解开风的密码
(通信工程学院/东岳书院)
为助力即将毕业的学生以昂扬姿态迎接人生新篇章,5月16日下午,苏虹带领异科学生在东岳书院121活动室开展了“天空画布,解开风的密码”风筝DIY主题活动。活动以传统风筝文化为载体,融合创意表达与团队协作,为学生们搭建了释放压力、寄托心愿的实践平台,同时也为即将踏上新征程的毕业生们送上美好祝福。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风筝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活动伊始,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中国风筝的历史渊源、扎制技艺与文化寓意——从春秋战国的“木鸢”到如今承载美好愿景的民间艺术,风筝的演变史让学生们惊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随后大家亲手执笔绘制专属风筝。风筝图案设计融合多元创意:既有京剧脸谱、中国龙等传统元素,也包含动漫角色、抽象艺术等现代风格,展现了学生们对传统与创新的独特理解。
随后,承载着梦想与祝福的风筝随风而起,蓝天白云下顿时化作流动的画卷。学生们奔跑着、欢呼着,让风筝成为放飞梦想、启航未来的生动象征。
此次活动将非遗纸鸢与毕业季深度融合,不仅缓解了同学们毕业季的焦虑情绪,更通过亲手制作与放飞风筝,将抽象的梦想具象化,为即将到来的职场生涯注入精神力量。当风筝在微风中扶摇直上,正如毕业生们即将从泰科出发,带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多元文化的视野,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在人生的道路上“筝筝”日上,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田美琴、李文春:五二零—爱与赠予
(建筑工程学院/汶阳书院;大数据学院/汶阳书院)
五二零这一天,校园里弥漫着温馨的氛围。两位老师带着一大束鲜花,走进了图书馆这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在这里每位异科学生都收到了一支鲜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师生们在图书馆前,手捧鲜花,彼此分享着这份喜悦,异科老师微笑着向学生们解释这个活动的意义,五二零不仅仅是一个表达爱意的日子,更是一个学会去爱和感受爱的机会。
老师们在送花的同时,向学生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爱不仅仅是对他人的付出,更是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当我们将爱传递给他人时,自己也会感受到内心的温暖和喜悦。这种美好的情感,能够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坚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关爱,也学会了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他们开始意识到,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当我们给予他人关爱时,自己也会收获更多的幸福。这种体验让他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更加懂得感恩。老师们还特别强调了自爱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学会关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关爱他人。自爱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够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五二零,不仅是一个表达爱意的日子,更是一个让我们学会爱与赠予的机会。让我们在这个充满爱的日子里,不仅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更要学会关爱自己,让爱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常艳、孙秀芳:创意与色彩齐飞,灵感共石膏生辉
(大数据学院/东岳书院;大数据学院/育英书院)
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动手能力。5月14日,大数据学院异科导师常艳、孙秀芳在东岳书院121活动室,为异科学生举办了一场以“石膏有灵·创艺无限”为主题的涂鸦活动。
活动开始前,异科导师精心准备了各种造型的石膏模具,有可爱的卡通形象、经典的人物,还有富有艺术感的抽象造型,各式各样的石膏模具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载体。学生们自由挑选心仪的石膏模具,跃跃欲试地在石膏上描绘出独特的创意。
与传统的绘画活动不同,此次石膏涂鸦活动具有鲜明的特色。石膏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对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有更高的要求,这无疑增加了创作的挑战性。但学生们迎难而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石膏的特性与绘画艺术巧妙结合。他们有的运用鲜艳的色彩勾勒出夸张的图案,有的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精致的细节,有的则将石膏的立体感与绘画的平面感相结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大数据学院学生黄鸣欣表示:“石膏的质感和立体感让创作更有挑战性,看着空白模型在自己手中变成独一无二的作品,成就感十足!”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他们时而专注地调色、勾勒,时而退后几步审视自己的作品,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经过精心创作,一个个原本单调的石膏模具变成了色彩斑斓、个性十足的艺术品。
石膏涂鸦不仅是颜料与石膏的对话,更是理性与感性的交响。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在艺术创作中释放了压力,激发了灵感,增强了自信,让更多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提升了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
当洁白的石膏遇上斑斓的色彩,当青春的创意遇见自由的表达,这场涂鸦活动不仅定格了同学们的灵感瞬间,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抹难忘的亮色。期待未来里,同学们用双手与心灵,继续书写属于青春的无限可能!
张丽、李亚慧、杨涵:溯汶水遗韵,铸文化自信
(通信工程学院/汶阳书院;智能工程学院/育英书院;淬炼商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五汶书院)
千年文明长河奔涌不息,历史遗迹承载着岁月的密码。5月9日,杨涵、张丽、李亚慧老师带领异科学生走进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在文物古迹间溯寻历史印记,于文化浸润中厚植自信根基。
踏入大汶口遗址博物馆,时光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斑驳的陶器、精美的玉器、古朴的骨器,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生活气息。学生们屏息凝视,仿佛能透过这些展品,看到大汶口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场景。导师们现场讲解,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抽象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不时向导师提问,求知的渴望在历史的殿堂中肆意生长。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展开。随着讲解员的深入解说,大汶口文化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当了解到先民们在制陶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时,大家不禁为古人的创造力赞叹不已;看到精美的彩陶纹饰,更是被其中蕴含的审美意趣所折服。这一刻,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身为华夏儿女而感到无比自豪。导师杨涵总结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希望同学们能将今日所学所感融入生活,传承历史薪火,坚定文化自信。”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的学习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激励着学生们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文化篇章。
编者札记:无论是美食还是手工,成果或许会被品尝、被珍藏,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在共同创造中学会的耐心、合作与沟通。这些宝贵的收获,将成为我成长路上温暖的底色。原来,不同思维的碰撞,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彩。才明白耐心是通往精致的必经之路。
(书院部整理)